【摘 要】
:
近年来,在教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现代性知识生产对大学提出的教师培养要求的背景下,国内高校先后与地方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协同搭建了协作培养师资的平台,构建了职前教师与“双导师”组成的职前教师PLC。职前教师专业共同体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理念,依托于特定的教学实践场域,承担了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卓越职前教师的社会任务,适应了以对话、共享、合作为核心的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不仅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教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现代性知识生产对大学提出的教师培养要求的背景下,国内高校先后与地方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协同搭建了协作培养师资的平台,构建了职前教师与“双导师”组成的职前教师PLC。职前教师专业共同体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理念,依托于特定的教学实践场域,承担了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卓越职前教师的社会任务,适应了以对话、共享、合作为核心的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不仅有利于提高职前教师知识能力、职业认同与从教准备,而且对学校效能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职前教师PLC研究被视作学校组织管理与教师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然而,目前关于教师共同体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在职教师,对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组成共同体的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此,本研究基于第三代活动理论与实践共同体理论构建了职前教师PLC的概念模型与研究的理论框架,以D大学九大学科专业(语文、数学、英语、思政、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语境下(相比在职教师共同体)职前教师PLC有何种内涵品质?职前教师PLC建设质量如何?如何保障成员间合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评价合作成效促进职前教师PLC的建设与发展”,具体分为三个子问题:1)职前教师PLC合作成效测量工具包括哪些指标?信效度如何?2)职前教师PLC合作成效在共同的价值观与愿景、集体决策、集体责任、共享个人实践、支持条件、批判性合作学习等方面的实现程度如何?3)如何支持职前教师PLC的发展?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针对上述研究问题,采用了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论,专家咨询与集体访谈相结合编制职前教师PLC合作成效的测量工具,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结合探析共同体合作实践在共同的价值观与愿景、集体责任、集体决策、共享个人实践、批判性合作、支持性条件上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职前教师PLC具备共同的价值观与愿景、集体责任、集体决策、批判性合作、共享个人实践和支持性条件等实践品质,据此构建的量表是经济有效地的过程性评测工具;2)共同体成员合作意愿较高,但缺乏对指导教师教研或科研等利益诉求的关照,目标定位存在偏差;3)合作内容与形式的弥散性和异质性不强,存在心理工具失衡与合作流于形式的问题;4)合作组织较为有序,但仍存在责任主体失位和集体决策失正的问题;5)在支持性条件上,大学提供的实践基地、指导教师资源、经费等较为充足,但中学层面提供的职前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日常生活需求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在未来,教育硕士应在“忘记友谊”、祛除权威意识、破除个人主义文化等方面作出意志努力;双导师要进一步明确共同体蕴含的双重目标——研究与培养,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愿景,明确责任和义务;中学应设立专任人员为职前教师实践提供条件保障;大学要做好职前教师赋权增能,完善评价机制,提供更多双导师交流、职前教师跨学科对话的合作机会和平台。
其他文献
如何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议题,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于薪资待遇、生活条件等外在物质环境,较少关注到教师情感负荷带来的影响。互动对象的多样性和应对事件的复杂性意味着班主任教师承担着更重的情感负荷,也带来更多的情感劳动。个人情感复杂多变且与工作情境息息相关,因此质的研究方法更能体现教师情感劳动的复杂性和情境性。故本研究以农村小学班主任教师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质的研究方法在格兰迪情感劳动机制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一系列城市问题也在不断地涌现。在现今越来越关注城市发展的品质与质量的时代,城市发展缺乏活力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提升城市活力可以使城市保持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街区单元是城市的组成部分,街区活力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因素,研究街区活力为城市活力的优化与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为城市活力的探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并且能够给后续街区规划研究提供
我国教育事业的推进逐渐由起点公平向过程公平过渡,教育公平研究的重点也逐渐从机会公平转向质量公平。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松动,人口流动限制逐渐消除,这为农村人口向城流动提供了可能。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得到改善,在子女教育选择上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陪读成为他们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可选择的一种渠道。农村家庭在考量家庭经济条件与教育环境氛围的基础上,希望通过陪读获取优质的教
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培育具有创造性与实践性的人才;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发布,为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育部发布了最新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仅对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产生了影响,也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许多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会交往。网络依赖是个体因过度使用网络而对网络产生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的失控行为,会使个体心理、生理、行为上受到损害,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城镇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属于处境不利群体,其面临的风险可能更多,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生态系统理论和问题行为模型表明大学生的家庭环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让所有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目标。影响个人教育成就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师德建设和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然而教师的自信心建设还处于边缘地位,特别是对教师的教学信心研究相对较少。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乡村的风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强乡村教师的教学信心,促进乡村学生的学业表现,是今后我国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但由于有限的家庭经济能力和象征身份区隔的户籍制度,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代留守儿童已经逐渐长大成人,他们有的通过劳动力再生产过程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有的成功克服了不利的留守环境迈入了大学的校园,但这部分留守过的大学生与未留守的大学生相比,留守经历对他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还未可知。因此,本文以抗逆力为研究的切入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中国亿万学生的个人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进步,关系到国家教育强国之梦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民教师,他们游离于编制体制之外,拿着微薄的薪酬,却干着和在编教师一样繁重的工作,“同工不同酬”已然成为常态。然而,这些编外教师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跨专业现象普遍存在,相对不稳定等。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发展,教育强国战略
近年来,国家政策和学者们的研究中可见,“如何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话题受到广泛的关注,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可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也可以促进培训供给一方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调查研究,来明确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研究,通过对县域初中教师培训供给和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以明确教师培训供给和教师培训需求的差异性,从教师培训的差异性来分析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的重心转向居民市民化,人的适应与融入是其关键。现有安置政策在宏观层面把握了搬迁居民的适应难题,其中针对学龄段儿童的教育安置政策以入学问题为主,解决了“能不能上学”“在哪里上学”等基本问题,但对于就读安置校后的校园经历、在校体验的关注还较少。现有学校适应研究重点分析了儿童的学校适应现状及社会支持状况,往往忽视了儿童在应对转校压力、适应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