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crease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增厚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形成颈动脉斑块与血糖波动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CIMT增厚(>0.9 mm)的T2DM住院患者,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统计共810例,其中CIMT增厚进展形成斑块的患者521例,CIMT增厚未形成斑块的患者289例。通过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CIMT;采用床边快速血糖监测的结果,得到患者的空腹指尖血糖、三餐后2小时指尖血糖、晚餐前指尖血糖、睡前指尖血糖、夜间指尖血糖水平;计算入院前三日内患者血糖水平标准差的平均值,用作评估血糖波动水平。根据血糖波动管理指南,依次将血糖波动幅度分级为以下三种级别,依次为:正常(0 mmol/L≤SDBG<2 mmol/L,n=102)、较小(2mmol/L≤SDBG<5 mmol/L,n=618)和较大(5mmol/L≤SDBG<8 mmol/L,n=90)。并且记录各受试者血脂、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吸烟及饮酒史、病程、年龄、性别、家族史、双侧颈动脉血管超声等情况,利用单因素分析研究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评估血糖波动水平对CIMT增厚的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CIMT增厚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斑块组相较于无斑块组,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更大[70岁(62岁~77岁)对63岁(56岁~70岁),P<0.05]、SBP收缩压更高[140mm Hg(125mm Hg~150mm Hg)对130mm Hg(120mm Hg~145mm Hg),P<0.05]、DBP舒张压更低[80mm Hg(75mm Hg~90mm Hg)对80mm Hg(78mm Hg~90mm Hg),P<0.05]、LDL-C更高[(2.90±0.89)mmol/L对(2.76±0.84)mmol/L,P<0.05]、HDL-C更高[1.33μmol/L(1.13mmol/L~1.58mmol/L)对1.30mmol/L(1.07mmol/L~1.49mmol/L),P<0.05]、病程长/短比更大(177/344对53/236,P均<0.05);两组间血糖波动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415/51对47/203/39,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调整检验水平至P<0.15)结合临床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有明确意义的变量纳入预测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吸烟史、SBP、DBP、TTG、TC、LDL-C、HDL-C、FPG、Hb A1c、SDBG,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病程、SDBG这四个变量是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前三者OR值分别为1.062、1.602、1.609,P<0.05)。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病程、吸烟史、SBP、DBP、TTG、TC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LDL-C、HDL-C、FPG空腹血糖、Hb A1c这些因素后,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显示,SDBG总体检验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糖波动较大组(5≤SDBG<8mmol/L)相对于血糖波动正常组的患者斑块形成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为1.835(95%CI=1.102~3.055,P<0.05)。结论:提示血糖波动水平升高与CIMT增厚的T2DM患者形成斑块具有相关性,较大的血糖波动与大血管病变的进展显著相关。临床工作中,需要在血糖波动的水平上制定个体化、精细化的糖尿病大血管慢性病变控制和预防策略,以减轻血糖波动对T2DM患者的健康影响,以及其造成的社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