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头颈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2年经DSA和/或颈动脉CTA(MRA)确诊的头颈动脉夹层病例17例,分析17例头颈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包括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分析疗效。结果:17例头颈动脉夹层患者中,颈动脉夹层6例,椎动脉夹层8例,基底动脉夹层2例,颈动脉-椎动脉夹层1例。发病平均年龄(44.5±10.9)岁,高血压者4例,糖尿病者2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者3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者1例,有明显诱因者4例,其中1例发病前有头颈部针灸史,2例有头部剧烈运动史,1例剧烈咳嗽病史。临床表现:除1例表现为单纯头痛外,其余均表现为缺血性卒中。影像学特点:CTA有典型表现者15例,其中不规则狭窄7例,管腔膨隆3例,线样狭窄、管腔闭塞各2例,管腔分离1例,无特征表现者2例,经DSA确诊;DSA检查均有阳性表现,其中不规则狭窄5例,假性动脉瘤、鼠尾征各3例,火焰征、线样狭窄各2例,造影剂迟滞1例。治疗:6例颈动脉夹层患者中2例予支架植入,1例波立维抗血小板,1例波立维+阿司匹林抗血小板,2例华法林抗凝治疗。1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患者,4例先低分子肝素两周后予华法林抗凝,1例低分子肝素+华法林重叠3天后予华法林抗凝,4例阿司匹林或波立维抗血小板,1例阿司匹林+波立维抗血小板。另外1例椎-颈内动脉夹层患者予低分子肝素+华法林重叠3天后予华法林抗凝。所有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平均下降1.95,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一次治疗后3个月-12个月后,均复查CTA或DSA,结果显示血管狭窄均有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AD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特别是DSA。2、CAD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选择抗凝治疗或抗血小板治疗,以及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具体方案,需依据临床特点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无好转者,可考虑行血管内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