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wode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可是在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当中,大量的石油、煤、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被大量的消耗,这不仅严重的威胁到了未来人类的发展,而且随之也带来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因其污染小、无记忆效应、较高的能量密度等优点,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但是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仍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成本高,容易热失控、容量低等,制约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目前市场上的锂离子电池所用的负极材料为石墨,而石墨的理论容量只有372 m Ah g-1。金属锡其理论比容量是石墨的2.5倍左右(990 m Ah g-1),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但这类锡基负极材料存在严重的体积膨胀问题,使得在循环过程中活性物质从集流体中脱落,导致其循环性能变差,阻碍了该类负极材料商业化应用。为了解决锡基负极材料体积膨胀的问题,本文通过模板法,制备出了新型的三维网络结构和纳米片状结构的锡基负极材料,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表征测试和电化学性能测试,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三方面。(1)Sn/N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测试以二水氯化亚锡(SnCl2·2H2O)为锡源,乙二胺四乙酸(EDTA)作为碳源、氮源,以氯化钠为模板,并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和原位还原法,成功制备出三维网络状结构的复合材料,将其命名为Sn/NC。在Ar气气氛下550℃煅烧得到的Sn/NC复合材料,其金属锡纳米颗粒镶嵌于三维网络状碳骨架中。而且这种网络状结构的存在可以增加活性物质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缩短锂离子的迁移路径,提高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对Sn/NC复合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测试结果如下:在0.5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圈后容量仍保持在1523 m Ah g-1。当电流密度为0.2 A g-1和5 A g-1,容量分别保持在1556.9和697 m Ah g-1,当电流密度重新回到0.2 A g-1时,容量回到1402.8 m Ah g-1。(2)SnCo/N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测试以氯化钠为模板,SnCl2·2H2O为锡源,Co Cl2·6H2O为钴源,EDTA即作为螯合剂又作为碳源、氮源,并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和原位还原法,成功制备出三维网络状结构的复合材料,将其命名为SnCo/NC。惰性气氛下煅烧得到的SnCo合金颗粒镶嵌于三维网络结构中,其中金属锡以合金的形式存在,这可以有效的缓减锡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应力,从而提高材料整体的循环稳定性。对SnCo/NC复合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测试结果如下:在电流密度为0.2和5 A g-1下,SnCo/NC复合材料具有高的可逆容量分别为705和305 m Ah g-1。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SnCo/NC复合材料循环600次后容量为810 m Ah g-1。(3)SnS/Mo S2/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测试以金属锡粉(Sn),SnCl4·5H2O作为锡源,Na2Mo O4·2H2O作为钼源,NH2CSNH2作为硫源,柠檬酸作为碳源,Na Cl为模板,并利用高能行星球磨技术成功制备得到纳米片状结构的SnS/Mo S2/C复合材料。其中SnS和Mo S2纳米颗粒分布碳片中,且Mo S2/C纳米片状的存在不仅提高了复合材料整体材料的机械强度,而且还能缓减金属锡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膨胀应力。对SnS/Mo S2/C复合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测试结果如下:将该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材料制作成扣式电池时,其首次库伦效率高达90.2%,并表现出高的可逆容量。SnS/Mo S2/C复合材料在0.5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50次后,容量保持为840 m Ah g-1;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在514.5 m Ah g-1。
其他文献
3d过渡金属簇合物因其迷人的结构和潜在的应用,备受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定向设计和构筑多功能簇合物更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其中手性簇是理想的一类候选,将结构手性特征引入到分子材料中是组装多功能分子基磁体的理想策略。该策略的出发点是选择对映体的纯手性配体。同时,探究簇合物的组装过程以及固-液结构信息相关性对实现可控合成和构筑目标功能产物提供一定的思路。本文以手性S,S-1,2-双-(N-甲基-2-苯并
3d过渡金属配位簇合物因其多样化的结构特点在光、电、磁、催化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现代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阵地。因此定向设计、可控合成和性能调控的配位簇合物成为人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而组装过程及机理研究是真正的实现控制合成的基础,为了合理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连接、形状和特定性质的配位簇合物,推进自组装的研究,需要更好地理解其形成的机理。但由于反应条件的复杂多变、多种中间体共存、物种丰度随时
植物内生真菌以其独特的代谢方式产生各种结构特殊、活性显著的次级产物,已经成为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广豆根(Sophora tonkinensis)为广西传统中药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抑菌、镇痛抗炎、抗肝损伤、抗氧化及增强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本论文以广豆根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对源自广西靖西市的广豆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及鉴定,同时,对3株广豆根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期望能够从中发现具有抗菌活
配位聚合物是由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或者金属簇连接形成的,由于其多样的结构以及在磁性、催化、储气、荧光传感等方面的潜在应用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配位聚合物具有的荧光特性使其在金属离子、挥发性有机物和爆炸性物质等检测方面具有潜在应用。本论文选用有机羧酸配体和含氮辅助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Zn(II)/Cd(II)]合成了10个新的发光配位聚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热重分析
近年来,随着合成工艺及表征仪器的更新换代合成化学已经成为化学领域的热点及前沿阵地。回顾过去,精准合成一直是合成化学领域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国内外合成学家提出与发展了多种合成方法,其中过渡金属配位催化导向活化是目前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策略。由于传统的过渡金属配位催化导向活化经历配位--活化(导向)--离去的催化过程,导致其难以实现多重定位活化(串联活化),仍然无法突破某些复杂有机分子高产
硅酸亚铁锂(Li2FeSi O4)正极材料因其结构稳定、原料广泛、环境友好、高能量密度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受到了锂离子电池行业界的广泛关注,而正极材料又是锂离子电池比容量上限的影响因素,其性能的好坏决定了电池的价值。此外,硅和铁在自然界中储量丰富,这就使得硅酸亚铁锂的大规模生产成为了可能。在正极材料中磷酸铁锂(LiFePO4)已经具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缺点,磷酸铁锂在放电后期放电曲线与工作平台曲
芳基脲类化合物是一种小分子多激酶抑制剂,在医药中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以脲基为药效基团的典型代表的上市药物,主要用于癌症晚期不能用手术切除患者的药物治疗。本课题组前期自行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芳基脲类化合物,通过抗肿瘤活性筛选,发现一个喹唑啉基双芳基脲衍生物8g在膀胱癌细胞模型中具有极佳的增殖抑制活性,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以此为切入点,对化合物8
基于先导化合物的分子改造是药物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萘酰亚胺类衍生物因其特殊的刚性平面结构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备受关注。以氨萘非特为代表的许多萘酰亚胺衍生物都进入了临床研究,但因毒副作用、溶解度和耐药性等问题未能上市。氨萘非特在体内易被N-乙酰转移酶2(NAT2)代谢成有毒衍生物N-乙酰基-氨萘非特是其产生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改造氨萘非特萘酰亚胺环的3位芳基胺可能是研究真正适合临床用药的分子
化疗以其独特的临床治疗效果,成为当今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其严重的毒副性及其耐药性也限制了其临床治疗的效果和广泛应用,尤其是为了克服临床上较为广泛使用的铂类药物的毒副性及耐药性,更多铂类和非铂类金属基化合物被合成与研究。但经近几十年的探索与研究,未能成功研究获得有效克服铂类药物缺点的金属基化合物。研究证实,前药及纳米药物成为有效克服化疗药物毒副性等缺点的方法之一,尤其是自组装纳米化合物不仅具备一般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就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这些化石能源的严重消耗,从而进一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日益恶劣以及能源短缺等问题。因此,寻求一种绿色、可再生的新能源来代替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是当务之急。此时,高理论比容量、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环境友好和低成本的锂硫电池孕育而生。然而,锂硫电池中的“穿梭效应”,使其发展受到了限制。金属硫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磷化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