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家的行为是多维现象,但有一种行为是相同的,即他们必须识别出创业机会并对创业机会采取行动,否则创业无从谈起,创业受到创业机会的制约。创业机会识别通常是创业过程的第一步,识别并选择合适的创业机会是企业家或潜在企业家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之前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创业机会识别问题,探讨了影响创业机会识别的不同因素。但已有的创业机会识别研究主要考察个人因素如先前知识、认知特点等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较少关注机会因素,各因素之间的交叉研究更少,尤其缺乏从个人因素和机会因素整合的视角对创业机会识别过程的研究,也没有深入研究创业机会识别的形成机制。但企业家个人因素和机会因素都会对创业机会识别产生重要影响,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仅仅从个人因素角度对创业机会识别问题进行探讨,产生的结论往往是片面、不具有普适性的,无法有效的解释创业机会识别问题。此外,现有的创业机会识别研究在创业机会的性质、认识论假设、影响创业机会识别的因素、创业机会识别过程性和动态性的解释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研究从个人因素和机会因素整合的视角,对创业机会识别过程进行了研究,致力于解释的基本问题是:为什么是一些人而不是另一些人识别了特定的创业机会,这种差异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本研究所采用的视角与以往研究最大的不同是,既考察了个人因素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又考察了机会因素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从企业家个人因素和创业机会因素整合的视角研究创业机会识别过程的内在机理与规律,避免了以往研究中过于重视单一因素的缺陷。 本研究建立在如下四个研究前提基础之上:1)在创业过程中,企业家和创业机会不能独立存在,创业机会既约束又促进企业家识别、评估和开发创业机会的创业过程;2)创业机会识别是个人现象,而非组织现象,因此研究创业机会识别所形成的理论是企业家理论,而非企业理论;3)创业机会识别具有过程性的特征,是由一系列的步骤组成的;4)本研究进行的是个人层面而非系统层面的创业机会识别研究。 在系统的梳理了现有的创业机会识别研究的文献基础上,本研究以二阶段创业行动理论、人员-组织匹配理论、结构匹配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从个人因素和机会因素整合的视角,提出创业机会识别过程的综合理论,将创业机会识别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三人机会的识别阶段和第一人机会的识别阶段,第三人机会是对市场中某些人的潜在机会,第一人机会是对创业机会识别者本人的潜在机会。 第三人机会的识别过程是个人先前知识和外界环境信息共同作用的结果。创业机会是由那些创造未来经济产出的机会所组成的,它包括需求方、供给方和将它们连结在一起的方法,因此与第三人机会识别有关的先前知识是有关顾客的知识、有关技术的知识和有关市场的知识,而与第三人机会识别有关的外部信息是有关顾客的信息、有关技术的信息和有关市场的信息。以人员-组织匹配理论和结构匹配理论为基础,本研究提出第三人机会的形成机制是个人先前知识和外界信息的认知匹配,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先前知识触发了潜在企业家对外界环境中所包含的信息价值的感知、认识、评估和判断,通过先前知识和外部信息的互补性匹配或结构性匹配,识别出第三人机会。企业家或潜在企业家通常利用先前知识和外界信息的互补性匹配从熟悉领域中识别出创业机会,他们通常利用先前知识和外界信息的结构性匹配从陌生领域中识别出创业机会。此外,先前知识和外界信息的增补性匹配虽然不能识别出创业机会,但能够增加潜在企业家的创业意图或对某个创业机会的确定性程度。同时,作为第三人机会识别的引发机制,潜在企业家的创业意图越强,就越可能积极主动的搜集外界环境中的信息,也越可能调动自身的知识去识别外界信息的价值,从而就越可能识别出第三人机会。 潜在企业家识别出第三人机会并不意味着他(她)会对第三人机会采取行动,为什么有些个体识别出第三人机会却不对其采取行动?这就涉及第一人机会识别过程。第一人机会的识别过程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家或潜在企业家形成意图的过程,相比人类大量的其他行为来说,创业机会识别过程是稀缺的,这一过程也涉及大量的感知、评估、判断等个人心理因素,因此识别过程也是难以观察的;同时,在识别第三人机会和决定对第三人机会采取行动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时间延迟,不是所有识别出的创业机会都会得到开发。因此,第一人机会识别是个体形成对创业机会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意图过程。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第一人机会的识别结果是机会意图,机会意图是对特定的第三人机会采取行动的意图,其影响因素包括感知机会理想性、感知机会可行性、感知机会社会规范、创业意图和创业自我效能,其中感知机会理想性、感知机会可行性和感知机会社会规范是态度变量,创业意图是动机变量,创业自我效能是融合了个人特质和特定创业机会影响的变量。此外,创业意图通过对感知机会理想性的影响对机会意图发挥作用,创业自我效能通过对感知机会可行性的影响对机会意图发挥作用。 本研究通过案例研究和问卷调查来验证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首先通过对19个企业家识别创业机会的案例研究,验证了第三人机会识别的研究命题和部分假设,其中对3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以保证案例研究的内容效度,16个案例进行辅助研究,以保证案例研究的外在效度。从这些案例中企业家所识别的创业机会来看,企业家最初识别的创业机会都并非突破式创新的创业机会,而属于渐进式创新的创业机会,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是由于潜在企业家尤其是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创业机会的社会嵌入性问题即合法性问题来解释,即在多大程度上现有制度化的价值观、规范和认知能够接受企业家的创业机会,企业家是为了获得合法性的地位而对渐进式创新的创业机会采取行动,使创业企业得以生存。 其次在文献回顾、案例分析和相关资料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与研究相关的量表,通过一个小样本的初测和题项的调整,进一步保证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发放,共取得375个有效样本。在对大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之后,进行了数据的预处理,检验了量表的效度和信度,采用逻辑回归方法对第三人机会识别的部分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并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验证了第一人机会识别的各个假设。 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1)第三人机会识别是个人先前知识和外界环境信息共同作用的结果;(2)第三人机会的形成机制是先前知识和外界信息的互补性匹配或结构性匹配;(3)先前知识和外界信息的增补性匹配能够增加潜在企业家的创业意图或对某个创业机会的确定性程度;(4)创业意图对第三人机会识别有正向作用;(5)感知机会理想性、感知机会可行性、感知机会社会规范、创业意图和创业自我效能对机会意图有正向作用;(6)感知机会理想性在创业意图和机会意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感知机会可行性在创业自我效能和机会意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1)从个人因素和机会因素整合的视角研究创业机会识别过程,实现了单一因素研究到因素交叉研究的转变,避免了仅重视单一因素或静态因素的缺陷;(2)利用结构化理论明确了创业机会的性质,创业机会既促进又约束企业家识别、评估和开发创业机会的创业过程,这对调和当前创业管理研究领域的争议做出贡献;(3)扩展了计划行为理论,在考虑了感知机会理想性、感知机会可行性和感知机会社会规范三个态度变量对机会意图的影响之外,也考察了动机因素(即创业意图)和特质因素(创业自我效能)对机会意图的影响;(4)对认知学科的应用及扩展,将认知学科中的结构匹配理论应用在创业机会识别的形成机制研究中,进一步扩展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同时在使用该理论时也考虑个人因素的影响,这样对认知学科也做出贡献;(5)厘清了影响创业机会识别的众多因素,提出并验证了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6)通过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基础性问题的探析,为增强创业机会识别研究的合法性做出贡献,同时通过规范的研究方法在创业机会识别研究中的应用,为推进基于理论驱动的创业管理研究做出贡献。 本研究的实践贡献体现在:(1)对创业实践的意义:可以帮助想创业的人了解创业机会的性质及识别过程,为从事创业活动奠定基础;企业家和潜在企业家也可以在本研究基础上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态度、动机和意图;(2)对创业教育的作用:创业教育者可以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创业机会识别的形成机制、创业机会的性质、成功企业家识别出的创业机会的特征、创业机会识别的过程及影响因素;(3)政策建议:政府及其他利益机构可以通过构建有效促进创业的互动机制、创意分享机制和交易机制来促进创业行为的发生,也可以通过增强潜在企业家对某个创业机会的理想性、可行性、社会规范、创业自我效能的感知或增强创业意图,进而增加机会意图及后续的创业行为。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研究局限,比如没有结合失败企业家的创业机会识别过程进行研究;采取平均值的方法来计算潜在企业家的创业自我效能;仅在山东省内一家高校中针对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调研;仅研究了个体的认知过程而没有研究团体识别创业机会的过程。未来研究可以在将利益相关者的意图引入至现有模型、对第三人机会识别过程进行大规模的实证研究、机会意图和后续创业决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