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作是一个民族了解其他民族的最好的窗口,它对整个语言和文化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译史研究不但叙述历史,而且从社会背景和文化交流着眼,结合微观(文本的)和宏观(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的角度考察翻译引起的文化潮流,小说翻译如何响应着时代的呼唤又如何影响着小说本身的发展。本文依据威廉姆斯和切斯特曼(2004)提出的因果模型,即译作既是原因也是结果,试图解释译作既是文化交流的硕果,也是其主要载体,其影响是结果,但反过来也促进了翻译的进一步发展。 清末民初翻译小说,在中国翻译小说史、乃至中国小说史上,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外国小说翻译,作为清末民初翻译大潮中翻译最早、引进数量最多、影响也最大的翻译文体,在短短二十年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翻译外国小说的第一次高潮,对于国民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丰富中国的民族文化,乃至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与转型,都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本文以清末民初(1898-1919)所译介的外国小说作为考察对象,采用翻译作品为主线,以这二十年中影响较大的译作的出版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和译者为纬,对这一时期的译作做了系统的梳理,考察包括当时的译者、翻译数量、译作影响等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解释翻译高潮出现的原因及小说翻译的特点,并展示了其大致发展脉络和整体影响。本文译作入选的标准是译文的社会影响,在读者中所引起的反应,它们代表了当时小说翻译的真实成就。 具体来说,本文从历史因素、小说地位的提高、读者、印刷技术的发展、报刊杂志的兴起和稿酬的出现等方面分析了翻译高潮出现的原因。而从翻译的影响来看,主要集中在观念的更新和叙事手法两方面对中国小说整体的影响。由于林纾在近代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作者做了重点叙述:①从实践上提高了小说的地位;②对五四作家的影响;③延续了古文二、三十年的生命。同时,对于代表了两种不同翻译趋向的重要译家林纾和周氏兄弟做了深入的分析和对比,并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探究某种译文盛行的背景。 综观这段翻译史,如果把林纾译介《巴黎茶花女遗事》看作我国近代译介外国小说的起点,那么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可以看成是我国百年小说翻译史的绪论部分。虽然对这段翻译史的评价,历来贬多于褒,但是这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是相吻合的,而小说在中国文坛的地位的提升,实在是在近代受了外国文学的影响才开始起变化的。作为一种过渡形态,它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之间铺设了一座桥梁,为后来五四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对中国文学的近代化的作用不可忽视。由此可以得出:翻译现象与其社会文化的需要是一致的,并将反过来促进翻译和文化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