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中心村建设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ndychina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心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潜在的外部利润诱使农村各类生产要素自动整合,村民自由选择居住地而形成的,对周边一定区域具有辐射和凝聚作用的新型乡村聚落,是不同于自然村和行政村的新的制度安排。中心村建设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取代旧的制度安排的变迁,指自然村或行政村向中心村的变迁。中心村建设中的行为体包括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宗族势力、乡村精英、普通村民。自然村或行政村能否变迁到中心村是由各个行为体的预期成本与收益和各行为体的力量决定的。影响行为主体的成本与收益分析的因素主要有传统道德规范与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组织与上级领导的偏好。影响中心村制度变迁的因素有各行为体的对比力量、搭便车的困境、路径依赖。我国中心村建设的总体现状是机遇与问题并存。潜在的外部利润诱使自然村或行政村制度向中心村制度变迁。然而,由于我国政府的力量过于强大,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中心村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由各行为体的预期成本与收益及对比力量异化为政府及政府官员的预期成本与收益。政府及官员建设中心村激进,强制推行中心村制度;中心村建设只注重政府及官员的成本与利益,忽视其它行为体尤其是农民的成本与收益。各地方政府在规划中心村建设时,不能只考虑独自的成本与收益分析,还必须充分考虑村民的成本与收益分析,这才是中心村建设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心村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中心村建设不能按照当前建设中心村的方法,不计得失大面积地铺开建设,而必须以农民的成本与收益为依据,只能在农民有利可图,能够获取外部利润的区域展开。要建立中心村建设的不可行性论证制度,制止农民无利可图的中心村建设;要建立健全中心村建设的评价标准,以辨别中心村建设的效果;要平衡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力量,防止只注重政府及官员的成本收益;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成本与收益,在政策和资源要素配置上向中心村建设中的农民倾斜;要重视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树立“以农民为本”的执政理念,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政府执政能力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然而,由于我国的国情,城乡二元体制的现实情况,不利于农村农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不利
近年来,伴随着山西省经济发展水平的下行,传统的煤、焦、冶、电等资源依赖型企业不景气,山西省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进一步增加,出现了大量的贫困人口,甚至产生了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在城市贫困人口中,他们一方面面临着城市高成本的生活压力,另一方面又要应付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医疗救助制度作为保障贫困人口医疗需求问题的专项救助制度,是医疗保险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起着安全网的作用。医疗救助制度可以为困难家庭或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形成的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推动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推进都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生产力的发展作
2014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改方案经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被写进了总则。这一目标与“预算集中统一”和“预算监督”
当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确立的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但是,改革开发以
媒体融合大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新媒体的应运而生,而伴随新媒体而来的新生事物就包括新媒体语言.为更好地做好媒体融合,就有必要了解新媒体语言的特点,掌握新媒体语言的传播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福利制度健全,福利覆盖面较广,是高福利的代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的福利成本在不断攀升,但企业的不断付出没能对员工起到相应的激励作用,所以国有企业的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而劳动者素
期刊
贫困几乎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挑战,而城市贫困更是一个世界性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迅速。但同时,随着经济结
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为元点而派生的教育范式—知识范式已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要求.本文基于知识范式视阈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