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臂中穴”、“膏肓俞”对乳头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急性乳腺炎模型大鼠嗜中性粒细胞,白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机理。为临床应用“臂中穴”、“膏肓俞”治疗急性乳腺炎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指导临床针灸治疗急性乳腺炎的选、配穴。 方法:将96只体重220~260g的SD雌性已孕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4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针刺治疗组(C组)、药物治疗组(D组)。B、C、D组72只雌鼠产后1d~6d后麻醉,用75%的酒精对第四对乳腺区域进行消毒,然后用小镊子轻轻加起乳头,用带钝性针头的1ml注射器轻轻刺破皮肤经乳头管插入,每侧注入50μl的1.5×108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浊液。注入前1~2h将大鼠与仔鼠分离。A 组用 0.9%生理盐水擦拭第四对乳腺区。造模成功后,A、B 两组大鼠于造模24h后,每日抓取一次,并常规消毒与C组相同的穴位;C组大鼠于造模24h后开始针刺治疗,每日一次。D 组大鼠于造模 24h 后第四对乳腺区域外涂如意金黄散,每只0.5g/次,每日2次。于造模后第1、3、5天后检测中性粒细胞计数;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上清液中IL-6的含量。 结果:造模前后,各组大鼠体重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前各组大鼠体温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间各组大鼠体温的比较,治疗一天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三天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五天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鼠中性粒细胞,治疗1,3,5天后,均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空白对照组、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鼠血清IL-6,治疗1天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空白对照组、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针刺治疗组比较,药物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天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空白对照组、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针刺治疗组比较,药物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5天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空白对照组、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与针刺治疗组比较,药物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1.针刺“臂中穴”、“膏肓俞”与外用药物如意金黄散,均能降低急性乳腺炎大鼠模型体温,但针刺治疗组效果优于药物治疗组;2.针刺“臂中穴”、“膏肓俞”与外用药物如意金黄散,均能显著降低急性乳腺炎模型大鼠中性粒细胞计数,且最终结果相似,但针刺治疗组起效快;3.针刺“臂中穴”、“膏肓俞”与外用药物如意金黄散,均能对急性乳腺炎大鼠模型血清IL-6产生影响,且最终结果相似,但针刺治疗起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