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形成,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在此期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集团的发展,对国际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本世纪初成功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从新定位了其工作目标,提出了旨在提高国际财务信息可比性的一系列会计准则全球趋同计划。世界各国的会计组织也纷纷响应。中国近年来一直关注着国际会计协调和趋同的新的发展态势,并开展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一系列行动,2006年2月15日的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颁布,代表着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试图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概念进行梳理,明确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并通过对若干具体准则的分析研究得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程度,对新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并针对有关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内容:首先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国际协调及国际趋同等概念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给出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定义。第三章中回顾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发展历程以及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情况,并介绍了欧美等国家对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态度以及近期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动向,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是各国的利益之争这一观点进行了阐述。接下来回顾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及2006年新颁布准则的情况,并通过关联方交易等具体准则分析了我国准则的特点及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性。最后论述了新准则在我国实施中已经或可能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