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误译分析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忠实”与“信”长期以来被奉为翻译的金科玉律,追根溯源,还是因为“原文中心”及“原作者中心”的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受其左右,翻译的终极目的一贯被认为是实现作品原意在译语中的百分百对等。如此一来,任何在传统观念看来与原文不对等的翻译一概被斥为“误译”,而“误译”这一标签也表明了人们的态度:有误,所以要“正误”,这正是翻译追求完全对等的乌托邦式理想的体现。本文所要讨论的正是这一传统观念想要极力消除的“误译”。   第一章介绍了中西方历史上主要出现的“误译”以及“误译”背后的传统翻译批评模式,旨在指出在中西方翻译史上,不忠实的翻译比比皆是。而这些被批评为“误译”、“胡译”、甚至“不是翻译”的翻译却对译入语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切又都是传统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所无法解释的。   第二章介绍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中开始的“文化转向”,作者主要以目的论和重写理论为例指出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关注的不再是译作和原作的“对等”,而是采用描写性的研究方法对译作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译文对目的语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从中揭示出不同文化交流时产生的差异、冲突和扭曲。   第三章和第四章详细分析了“误译”产生的原因,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作者将“误译”归为两大类: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无意误译主要是由译者的语言能力、源语的不可译性、译者对源语文化的忽视所造成的,同时,原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也是造成无意误译的重要因素。第四章作者借助目的论和重写理论指出有意误译是作者自主选择的结果,它带有译者很明确的目的性,另外,特定历史时期的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情况也是此类误译形成的重要原因。   最后作者探讨了研究误译现象的意义。首先研究误译产生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对待翻译中的误译现象一对于不同误译区别对待。另外误译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文化交流过程中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间的差异和冲突,从而使我们更好的了解翻译的本质。同时误译研究也将给翻译批评带来新的视野,有助于确立合理、多元的文化翻译批评模式。最后误译研究也有助于译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而提高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化中的地位。
其他文献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尤以科幻小说闻名于世。统筹他科幻小说创作的是神话思维。论文研究了威尔斯如何利用神话思维中的各种元素来表达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
托马斯.品钦(1937- )是当代美国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小说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V.》一经问世便获得了当年的福克纳基金奖的最佳新作奖。品钦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趋势下,跨国公司作为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不断发展并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一旦跨国公司不能应对其多元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冲突的挑战,势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一般交易条款的广泛应用即是其中之一。一般交易条款是德国法使用的术语,它在我国多被称作格式条款。根据《德国民
致使移动结构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基本结构。长久以来,这一结构引起了国内外诸多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然而,这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较多地关注自己的母语--英语或汉语,很少取自对比
随着《FOB》在1978年的出版发行并获百老汇奥比大奖,黄哲伦一举成为美国文坛最为耀眼的华裔戏剧家之一。1988年,百老汇成功上演了黄哲伦的代表作《蝴蝶君》,不仅给他带来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