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对新生儿败血症入院第1天组患儿与健康新生儿组患儿的血清代谢物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显著性差异代谢物,以期望发现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潜在代谢物群。2.通过分析新生儿败血症入院第1天组与健康新生儿组、不同时间的新生儿败血症组之间的血清显著性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的代谢通路,以探索该病在不同阶段的代谢机制。方法:选择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诊断符合2019年新生儿败血症专家共识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收集入院第1天、第4天、第7天的静脉血标本共60例,和健康新生儿静脉血标本10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HPLC/Q-TOF-MS)技术对其的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进一步应用Metabo Scape3.0软件提取峰数据,并进行降噪、标准化等数据预处理,再将数据导入SIMCA-P+14.1软件包进行正交最小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并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VIP)值>1.8和student,s t检验(P<0.05)筛选显著性差异代谢物,并将显著性差异代谢物导入KEGG和HMDB数据库鉴定代谢物,最后利用Metabo Analysis4.0数据库进行显著性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结果:1.获得了新生儿败血症入院第1天组与健康新生儿组、不同时间的新生儿败血症组之间的血清代谢轮廓,并成功构建了用于区分早期新生儿败血症与健康新生儿、不同时间新生儿败血症之间的模型。2.研究发现新生儿败血症入院第1天组与健康新生儿组的血清显著性差异代谢物有12种,均呈上升趋势,分别为:苯丙氨酸、法尼基焦磷酸、6-磷酸葡萄糖、乳糖、4-羟基甲苯丁酰胺、伊洛前列素、顺式8,11,14,17-二十碳四烯酸、皮质酮、雌三醇3-硫酸盐16-葡糖醛酸、苯乙酰胺、血氧烷B2、二氯二甲基二乙胺,并采用ROC曲线对显著性差异代谢物进行可信度分析,得到7种可信度较高的代谢物,分别为:4-羟基甲苯丁酰胺、皮质酮、雌三醇3-硫酸盐16-葡糖醛酸、法尼焦磷酸、6-磷酸葡萄糖、苯乙酰胺、苯丙氨酸。3.新生儿败血症入院第4天组与入院第1天组相比,有5种显著性差异代谢物,升高的为丙酮酸,下降的分别为:3-羟基-9-十六碳酰肉碱、血管紧张素III、吡啶啉、三羟基椰子酸;入院第7天组与入院第4天组相比有7种显著性差异代谢物,升高的分别为:18-羟基皮质酮、硝基呋喃酮、吡啶啉、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十四烷基硫酸钠、二十烷醇;下降的为:反式-2-十二碳酰肉碱;入院第7天组与入院第1天组相比有14种显著性差异代谢物,升高的分别为:脑啡肽;下降的分别为:血管紧张素III、花生四烯酸乙醇胺、牛磺脱氧胆酸、药用酸3-O-b-D-葡糖醛酸、N,N-二甲基甲酰胺、尼氟酸、棕榈酰葡糖醛酸、焦磷酸盐、血清素、牛磺酸、反式-3-羟基烟碱葡萄糖醛酸、尿素、D-葡萄糖醛酸。4.新生儿败血症入院第1天组与健康新生儿组、不同时间的新生儿败血症组之间的显著性差异代谢物分别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为:新生儿败血症入院第1天组与健康新生儿组的血清显著性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萜类骨架的生物合成;新生儿败血症入院第4天组与入院第1天组的血清显著性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丙酮酸代谢;新生儿败血症入院第7天组与入院第4天组的血清显著性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入院第7天组与第1天组的血清显著性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抗坏血酸代谢。结论:1.4-羟基甲苯丁酰胺、皮质酮、雌三醇3-硫酸盐16-葡糖醛酸、法尼基焦磷酸、6-磷酸葡萄糖、苯乙酰胺、苯丙氨酸以上7种代谢物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潜在代谢物群。2.不同阶段的新生儿败血症代谢机制主要与萜类骨架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抗坏血酸代谢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