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格短篇小说中奇异题材的深层意蕴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caesarm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20世纪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Singer)的创作一直受到国际文学批评界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为他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更重要的是他独特的创作源流、特色以及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波兰文化传统和人类面临的普遍境遇。如果说辛格的长篇小说是反映19世纪东欧波兰犹太人生活的历史鸿篇巨制的话,那么辛格的短篇小说就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犹太人从古至今的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辛格的短篇小说很少描写宏大的生活场景和激动人心的事件,而往往是摄取生活的几个场景或片段,并善于把作者强烈的情感不动声色的融入到这些小场景中去,使读者产生和他一样的情感体验。然尔对辛格短篇小说的研究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探讨,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和意蕴。犹太人在遭受了种种苦难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他们的信仰问题,究竟他们信仰的上帝是否能够拯救他们走出苦难?他们心中的上帝是否值得他们用一生来维护和遵从?就在人们徘徊动摇的时候,魔鬼趁机出场了。魔鬼充当了检验人们信仰的试金石。他在人们的内心拷问着这个问题。正是由于魔鬼走进了犹太人的现实生活,才使得魔鬼有机会了解犹太人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魔鬼先是帮助人们实现他们的愿望,满足他们的需求,然后再企图动摇人们的信仰,进而收买他们的灵魂。随后魔鬼引领着我们走进犹太人的内心世界来寻找和分析形成这种动摇、怀疑的原因所在。最后辛格试图说明犹太人这种精神上的不断探索与追求正是犹太民族得以顽强生存的动力和源泉。至此,透过外表的神秘主义色彩,我们看到了作者把对犹太人民的关切和同情寓于魔鬼的行迹之中。通过魔鬼的行动,使我们感受到了犹太人精神世界的困惑和抉择。纵观辛格的短篇小说,作者关注的焦点仍在如何保持传统信仰和继承传统文化上。小说反映了坚定信仰、保持传统与怀疑困惑的双重心态,既认同犹太传统的救赎意义和犹太传统的民族凝聚力,又呈现出传统受到质疑的、挑战的趋向。同辛格的长篇小说相比,他的短篇小说多以魔鬼、精灵等带有神秘色彩的奇异的形式出场来冲淡文化冲突的现实背景,然而核心仍在对传统的抛弃与抉择上。总之,他的短篇小说不仅反映出犹太民族本身的悖论性特征,而且透视出犹太民族在面临文化变迁与继承传统的这一现实课题。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随着慢性病及癌症的发病率的增加,人们健康饮食的观念不断增强,很多人已经放弃了“美食”而选择“生机饮食”。生机饮食已俨然成为一种时尚的代名词。但是,你是否了解“生机饮食”的真正含义,你是否以为只是吃生菜或喝蔬菜汁就是“生机饮食”?  事实上这完全是谬论,因为许多蔬菜水果中含有毒素,需要有加热方可解毒(如竹笋、马铃薯),特别是患有肠胃病者,生吃这样的食物会使病情恶化,甚至产生胀气、腹泻等副作
时下,越来越多的美味被“速冻”,除了传统的速冻饺子、馄饨外,肉丸、鸡块、海虾,甚至来自原产地的速冻蔬菜,都成了超市的热门之选。由于其方便省时的特点,这种“懒人食品”正快速占领人们的视野和消费者的餐桌。  从通俗的概念讲,速冻食品是指在强冷的环境下,在15分钟左右完成冻结过程,使其在零下18℃或更低温度条件下贮藏运输、长期保存的食品。通常包括水产类(海虾、冻鱼、虾仁等)、鲜肉类(猪肉、鸡肉等)、火锅
本文对中国文学中的苏联形象进行了研究。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本文的主旨,第一个方面展示苏联形象的基本内涵,从中国人自己的作品和苏联人的作品两个角度全方位展示苏联形象,以
汉语语文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反映在汉语介词的研究中,有丰硕的成果,但也很明显地表现出原子主义的研究有余,系统的研究不足。尤其是一些研究者对在所涉及的语料中没有出现的介词就
本文对“唐前竹类乐器赋”做系统的文献学研究。第一章是“唐前竹类乐器赋”篇目的详细梳理,经考辨共11篇作品,分别是宋玉《笛赋》、王褒《洞箫赋》、马融《长笛赋》、杜挚《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