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意识形态—关于同一事件的五篇报道的批评性语篇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zqi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关于同一事件的五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该论文研究新闻语篇中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目的在于揭示新闻语篇中的语言如何被意识形态所左右.为此,作者收集了分别来自阿拉伯世界(两篇)以及以色列(两篇)和美国(一篇)关于2003年9月9日,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在以色列制造两起自杀式炸弹袭击事件的五篇报道.针对这一事件,阿拉伯世界的态度显然与美国和以色列的态度不同.因此,该文把阿拉伯世界与美国和以色列看作意识形态对立的两方.根据所收集的语料的特点,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双方不同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其语言的使用:小句的及物性分析,引语的对比分析,名物化以及命名选择的对比分析.语料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语篇层面,由于意识形态不同,双方的报道在小句的过程类型选择上有所不同,即使过程类型相同,它们的成分也不同;由于意识形态不同,双方报道在使用引语时也有所不同,体现在对话语来源,转述类型和转述动词的选择上.在词汇层面,对名物化以及命名选择的分析,均清晰地显示出阿拉伯世界与美国和以色列不同的态度和意识形态.通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言的作用,作者试图凸显深受意识形态影响的语言层面,以期帮助读者提高对新闻语篇中潜在意识形态意义的敏感度,从而能够在阅读新闻时具有更强的判断力.
其他文献
美国黑人少年小说家米尔德丽德·狄罗斯·泰勒(Mildred DeloisTaylor)以其洛根家族小说驰名美国少年文坛。洛根家族小说中最为著名的则是《滚滚雷声,听我呼喊》(Roll of Thun
电视英语新闻在中国的对外宣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为想了解中国的现在以及过去的英语国家观众提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窗口.由于国内的电视英语新闻是通过翻译汉语新闻来制作
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与关注,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职英语作
语音被称为是语言的基础.语音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开始,语音分析则是语言学研究的第一步.在日语教学较为普及的今天,语音教学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内在日语语音领域的研究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一个顺理成章的要求便是翻译必须能够准确传达原文内容,做到忠实于原文。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
该文旨在回答如何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美.模糊美是中国古诗的一大特点和优点.英译中国古诗势必要传达古诗的模糊美.论文首先从传统文论中的"隐"和"含蓄"谈起,借鉴前人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