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曾说:“综观美国著名大企业,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而发展起来的。”依靠并购的企业成长方式具有相对于新建的低风险、低投资、高度控制权及快速增长等优点因而被许多企业视为首选方式。在我国,并购作为改善国有资本产业结构,盘活存量资产,使国有资本由低效益向高效益领域转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但并购总体表现欠佳。现实中企业忽视并购目标选择,而目前大多数文献也没有从微观层面研究如何选择符合条件的目标企业。事实上并购目标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并购整合的成效,提高并购目标选择的准确性无疑对保证并购成功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企业并购目标选择作为选题,借鉴西方并购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经济学知识,并结合我国特有的并购环境,对我国企业如何选择并购目标提出了笔者自己的一些见解。笔者希望此番研究能在实务上对我国企业并购目标企业选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共分三个部分,写作按照先一般后特殊的思路,首先从微观角度和一般意义上探讨了企业并购目标选择时应遵循的步骤、原则、需运用的相关因素分析,然后,选取几种典型并购动机,详细剖析了各种动机下目标企业选择,最后以一个案例分析对前述理论进行具体的运用分析。由于笔者能力和精力的有限,研究主要以规范性为主,本文主要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对目标企业选择理解。提出目标企业选择不是并购中的一个步骤,而是贯穿并购全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动态的过程。(2)对于几种典型动机下目标企业选择的分析。笔者认为并购动机决定并购目标,因此将并购动机与选择结合起来探讨目标企业选择,分析过程中作者结合经济学知识给目标选择提出了新的诠释。第一部分 目标企业选择因素分析。目标企业选择是一个目标逐步明朗化的过程。一个合理的并购目标选择步骤内容能够提高选择的效率和准确度。因此,本文首先对我国的并购目标选择步骤做出建议,认为并购目标选择步骤遵循先行业<WP=3>后企业,先自身定位后有的放矢搜寻目标的规律。然后,分析了我国并购环境中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财税政策以及法律相关规定对目标企业行业、地区选择进行限制。指出,政府意图在我国企业并购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并购是否符合政府意图关系并购成功与否。文章通过1999年和2000年上市公司并购事件分析,总结出我国并购呈现以横向和纵向并购为主的专业化趋势,混合并购以金融、基建和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发展趋势。在政府倡导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目标下,化工、电信、医药等行业出现了强强联合,打破了以往局限于并购中小企业的状况。这些分析目的在于为我国目前目标企业选择提供参考。接下来分别论述了目标企业选择过程涉及的行业、财务和经营因素分析。1)行业因素分析。文中具体引入分析行业吸引力和发展阶段的指标以及专家行业研究结果,并运用了波特竞争战略中关于五种力量的分析方法说明产业结构状况决定竞争程度进而决定盈利水平的逻辑关系。为选择行业前景良好的目标企业提供依据。2)目标企业选择财务分析运用。尽管财务基本分析方法相同,但财务分析具体运用却因目的不同而不同。笔者指出了并购中财务分析特征以及各种分析的目的。对主并企业而言,财务分析旨在确定企业资金实力,从资本结构角度分析以决定企业筹资量和资金来源,进而决定并购目标选择的规模大小。对目标企业而言,财务分析评价目标企业偿债能力,资金运用效率和盈利能力,其中未来盈利水平预测尤为重要,对持续经营为目的的并购而言,能判断企业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存在并购收益,为确定目标企业价值提供参考。3)经营状况因素分析。根据组织管理理论,专有管理经验和非管理的人力资源不可转移特性决定选择目标企业必须拥有这些管理经验的必要性。并购目的是获得企业长期发展,而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产品生命周期均是有限的,文中进而引入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市场占有-增长模型,指出企业在拥有“金牛”类主导产品后采用并购策略如何组合产品问题。4)并购可行性分析。要选择符合并购可行性两个条件的目标企业,关键在于目标企业价值、并购收益和并购成本正确界定估算。企业价值确定国际通常采用现金流量法,而我国主要采用单项资产评估法。此种方法在我国有<WP=4>一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其违背了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及忽视了无形资产评估,寻求符合我国环境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对保证并购健康发展十分必要。并购方对并购收益的夸大和并购整合成本的忽视,降低了并购可行性分析的可行度,笔者对并购收益和并购成本应包含的完整内涵进行了诠释,以期消除对此存在的种种片面的观点。第二部分 典型并购动机下目标企业选择本部分共分三小节。首先从整体上提出了目标企业选择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强调根据主并企业发展目标、经营实力以及相互间的相融和相关性为原则。紧接着总结了目前西方并购理论中主要存在的并购动机:获得协同效应、获取重组价值、获得多角化经营分散风险、获取目标公司价值低估收益以及管理者动机。与西方不同,我国存在特有的政府动机和买壳动机。第三节是本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