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概念模型。设计测量工具对动态能力进行测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资源与服务产出三者间的关系,以明确资源到服务产出的形成路径,为改善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产出提供政策建议。
【方法】
(1)文献分析与理论推导。收集国内外关于卫生服务能力、动态能力理论及应用、能力测量、卫生服务绩效相关的研究文献,通过文献整理和理论推导,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的概念模型,以及动态能力、资源和服务产出三者关系的假设模型。(2)专家咨询法。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选择相关专家,以面访或邮件信访的方式对动态能力测量问卷设计,纵向计量指标设计,及动态能力、资源与服务产出三者关系的假设模型构建进行咨询。(3)现场调查法。2018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在我国东、中、西部共6省12市12区和24县的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4)数据分析方法。a.因子分析与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测量问卷进行效度检验,Cronbach’sα系数进行信度检验;b.潜类别增长分析:利用潜类别增长分析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纵向计量指标上的变化轨迹进行分类描述以评价其动态能力的强弱;c.路径分析:运用路径分析法检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资源和服务产出三者关系的假设模型,以明确动态能力与资源、服务产出的作用机制。
【结果】
(1)构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的概念模型。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界定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取、释放、整合和重塑内外部资源以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它由感知能力(即扫描、识别并理解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与威胁的能力)、学习能力(即知识获取、消化、转化和应用的能力)及整合能力(即整合、协调资源与服务的能力)三个维度构成。
(2)结合问卷法和纵向计量指标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进行综合测量,其平均综合测量值为3.60。动态能力三个维度的平均综合测量值中,学习能力最高(3.71),整合能力最低(3.57)。从院长特征、机构特征和环境特征三个方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院长学历(大专β=0.268,p=0.019;本科β=0.227,p=0.046;参考值为高中及以下),院长参加管理培训的次数(β=0.006,p=0.071)和机构规模(β=0.002,p=0.003)。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力(β=0.708,p<0.001)、人力(β=0.092,p=0.022)和关系资源(β=0.081,p=0.009)均正向影响服务产出;财力资源(β=0.119,p=0.014)正向影响学习能力,人力资源(β=0.160,p<0.001)正向影响感知能力,关系资源(β=0.092,p=0.043)正向影响整合能力;整合能力(β=0.077,p=0.010)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产出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而学习能力则是通过整合能力间接影响服务产出(学习到整合能力路径:β=0.298,p<0.001),感知能力直接通过整合能力或先通过学习能力再由整合能力间接影响服务产出(感知到学习能力路径:β=0.159,p=0.001;感知到整合能力路径:β=0.181,p<0.001)。
【结论与建议】
结论:动态能力理论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研究。动态能力对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产出具有正向影响,动态能力不同维度对服务产出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除直接正向影响服务产出外,还通过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服务产出。
建议:推广动态能力理论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研究中的应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重视动态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可将整合能力作为战略重点和突破口,增强院长的管理认知,且需识别不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差异。与此同时,政府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配置,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自主管理权;医保部门应灵活补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提供。
【创新与不足】
创新:将动态能力理论引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研究中,构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概念模型,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厘清了资源、动态能力与结果的关系,明确了资源到结果的形成路径。将动态能力的测量方法从横断面问卷法拓展至纵向计量指标法。
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的测量上,纵向计量指标的设计尚不够全面。本研究仅涉及服务产出的讨论,并未考虑服务质量。此外,本研究将资源作为动态能力的前因因素,未考量资源与动态能力的相互关系,未来研究可利用纵向调查作深入分析。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概念模型。设计测量工具对动态能力进行测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资源与服务产出三者间的关系,以明确资源到服务产出的形成路径,为改善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产出提供政策建议。
【方法】
(1)文献分析与理论推导。收集国内外关于卫生服务能力、动态能力理论及应用、能力测量、卫生服务绩效相关的研究文献,通过文献整理和理论推导,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的概念模型,以及动态能力、资源和服务产出三者关系的假设模型。(2)专家咨询法。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选择相关专家,以面访或邮件信访的方式对动态能力测量问卷设计,纵向计量指标设计,及动态能力、资源与服务产出三者关系的假设模型构建进行咨询。(3)现场调查法。2018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在我国东、中、西部共6省12市12区和24县的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4)数据分析方法。a.因子分析与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测量问卷进行效度检验,Cronbach’sα系数进行信度检验;b.潜类别增长分析:利用潜类别增长分析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纵向计量指标上的变化轨迹进行分类描述以评价其动态能力的强弱;c.路径分析:运用路径分析法检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资源和服务产出三者关系的假设模型,以明确动态能力与资源、服务产出的作用机制。
【结果】
(1)构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的概念模型。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界定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取、释放、整合和重塑内外部资源以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它由感知能力(即扫描、识别并理解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与威胁的能力)、学习能力(即知识获取、消化、转化和应用的能力)及整合能力(即整合、协调资源与服务的能力)三个维度构成。
(2)结合问卷法和纵向计量指标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进行综合测量,其平均综合测量值为3.60。动态能力三个维度的平均综合测量值中,学习能力最高(3.71),整合能力最低(3.57)。从院长特征、机构特征和环境特征三个方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院长学历(大专β=0.268,p=0.019;本科β=0.227,p=0.046;参考值为高中及以下),院长参加管理培训的次数(β=0.006,p=0.071)和机构规模(β=0.002,p=0.003)。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力(β=0.708,p<0.001)、人力(β=0.092,p=0.022)和关系资源(β=0.081,p=0.009)均正向影响服务产出;财力资源(β=0.119,p=0.014)正向影响学习能力,人力资源(β=0.160,p<0.001)正向影响感知能力,关系资源(β=0.092,p=0.043)正向影响整合能力;整合能力(β=0.077,p=0.010)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产出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而学习能力则是通过整合能力间接影响服务产出(学习到整合能力路径:β=0.298,p<0.001),感知能力直接通过整合能力或先通过学习能力再由整合能力间接影响服务产出(感知到学习能力路径:β=0.159,p=0.001;感知到整合能力路径:β=0.181,p<0.001)。
【结论与建议】
结论:动态能力理论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研究。动态能力对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产出具有正向影响,动态能力不同维度对服务产出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除直接正向影响服务产出外,还通过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服务产出。
建议:推广动态能力理论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研究中的应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重视动态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可将整合能力作为战略重点和突破口,增强院长的管理认知,且需识别不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差异。与此同时,政府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配置,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自主管理权;医保部门应灵活补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提供。
【创新与不足】
创新:将动态能力理论引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研究中,构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概念模型,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厘清了资源、动态能力与结果的关系,明确了资源到结果的形成路径。将动态能力的测量方法从横断面问卷法拓展至纵向计量指标法。
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的测量上,纵向计量指标的设计尚不够全面。本研究仅涉及服务产出的讨论,并未考虑服务质量。此外,本研究将资源作为动态能力的前因因素,未考量资源与动态能力的相互关系,未来研究可利用纵向调查作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