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首先体现在农民住宅的面貌上,我国乡村住宅面貌随着时代发展不断的产生新的特征。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巨变,科技进步,社会和政治的变革等一系列外部因素的介入和影响下,农民自建住宅也逐渐打破了传统建筑模式的束缚,在不同的地区形成各自不同的建筑地域性特征。然而这些新的住宅特征是否传承传统民居形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民自建住宅的新特征在诸多方面上遭受各个领域学者的质疑和批判,同时,致力于改善乡村住宅的“先驱者们”在广大乡村不断地践行着自己对于当今中国乡村住宅建筑的理解,大量作品被人文社会学、建筑学等领域的“上层建筑”所推崇和关注。这揭示出当下,我国对于乡村住宅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因此,如何在“新常态”下,妥善进行我国的乡村住宅建设,同时改善和提升农民人居生活环境,是我国现阶段乡村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湘西地区的典型非历史性村落岩门村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该地区农民自建住宅的演化的机制,进而为我国的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微薄之力。本文一、二章对该村落概况,建造体系的背景进行分析,运用田野测绘调研和访谈等方法,将岩门村的自建住宅按照相关原则,归纳总结为五个建造时期。第三章结合自组织理论视野下,自发性建造的地域性生成机制和过程,与农民自发建造的内外动因之间的影响,同时抛开过往研究中对于农民自建住宅演化的一些决定论,辩证地去探讨岩门村聚落农民自建住宅的发展和演化趋势。第四章从岩门村调研的典型案例中,挖掘岩门村住宅的原型特征,并总结了岩门村基于原型基础上的自建更新的三种策略,以及对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分析。第五章结合以上几章的内容,从平面功能空间,结构形式和立面构成尺度的演化角度,通过对农民生活的主要空间的分析,发现几个重要空间的演变对平面演化布局的影响。同时依据调研案例,总结出岩门村自建住宅的平面演化特性:基于原型的围合布局,平面功能主次的更替。另外,结构形式与立面构成尺度都具有基于原型的传承特点。结论在总结前述章节关于岩门村农民自建住宅的演变机制基础上,认为该演化机制和特性具有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普遍适用性。最后,进一步肯定广大农民同胞的乡土自建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