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探讨其证型规律,为临床施治和前瞻性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通过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龄、孕次、病程、宫腔操作史的研究,了解各影响因素与疗效的关系,利于临床医者对慢性盆腔炎的进一步认识;通过对历年慢性盆腔炎疗效情况规律的研究,总结优化方案,增加其治愈率,降低其复发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05年至2010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盆腔炎住院患者病例315例,归纳其证型分布规律,记录其年龄、孕次、病程、宫腔操作史等信息,应用慢性盆腔炎症候积分标准,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积分的比较,所得结果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收集2005年至2010年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盆腔炎患者病例共315例,平均年龄35.17岁、孕次2.47次、病程2.32年、宫腔操作次数2.25次。其中①气滞血瘀病例183例,占总病58.10%;②湿热瘀结病例90例,占总病例的28.57%;③气虚血瘀30例,占总病例的9.52%;④寒湿凝滞12例,占总病例的3.81%。经卡方检验后,各证型两两之间病例数上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以气滞血瘀型比例最多,其次为湿热瘀结型。2.在各影响因素方面:①年龄分布情况由高到低依次为气滞血瘀型(37.63±8.76)、湿热瘀结型(32.14±8.14)、气虚血瘀型(29.93±8.57)、寒湿凝滞型(27.33±6.30)。其中气滞血瘀型与其他三种证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湿热瘀结型与寒湿凝滞型、气虚血瘀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孕次分布情况由多到少依次为气虚血瘀型(2.64±2.02)、气滞血瘀型(2.54±1.99)、湿热瘀结型(2.32±1.62)、寒湿凝滞型(2.12±1.78),经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病程分布情况由长到短依次气滞血瘀型(3.16±2.95)、气虚血瘀型(1.23±1.75)、湿热瘀结型(1.21±1.20)、寒湿凝滞(0.79±0.82)。其中气滞血瘀型与其他三种证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宫腔操作史分布情况由多到少依次为:气虚血瘀(2.69±2.56)、湿热瘀结型(2.35±2.12)、气滞血瘀型(2.15±1.86)、寒湿凝滞(2.01±1.63),经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本次研究的慢性盆腔炎患者315例中,在综合疗效方面,总有效率为92.38%,其中湿热瘀结有效率为96.67%,气虚血瘀有效率93.33%,寒湿凝滞有效率91.67%,气滞血瘀有效率90.16%,两两证型之间综合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总有效率为92.38%,其中湿热瘀结有效率为96.67%,气虚血瘀有效率93.33%,寒湿凝滞有效率91.67%,气滞血瘀有效率90.16%,两两证型之间中医症候疗效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4.慢性盆腔炎患者各证型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各影响因素与疗效的关系:年龄:其中以26-35岁有效率(96.53%)最高,经卡方检验,与其他年龄段有统计学差异(P<0.05);孕次:经卡方检验,有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程:其中以小于1年有效率(98.60%)最高,经卡方检验,与其他病程有统计学差异(P<0.05);宫腔操作史:其中无宫腔操作史的慢性盆腔炎患者有效率(98.78%)最高,与其他宫腔操作次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005年至2010年的慢性盆腔炎患者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气滞血瘀型、湿热瘀结型、气虚血瘀型、寒湿凝滞型。2.在慢性盆腔炎证型分布各影响因素中,年龄和病程对慢性盆腔炎的分布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气滞血瘀型患者平均年龄最大,病程最长,和其他证型有明显的差异,湿热瘀结型患者平均年龄居其次,而各证型分布与孕次、宫腔操作无明显关系。3.我院运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各证型治疗前后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2.38%,其中湿热瘀结型有效率最高,其次为气虚血淤型。而中医症候疗效中,总有效率为92.38%,其中湿热瘀结型有效率最高,其次为气虚血淤型。4.各影响因素与慢性盆腔炎疗效有一定关系,病程越短、宫腔腔操作次数越少,疗效越好,其中以26-35岁患者疗效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