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度的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被认为是其诱因,一时间引发了海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和探讨分析。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金融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子银行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2010年之前,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低于8万亿,此后便一直呈现爆发式增长,2016年影子银行的规模将近96万亿,是全年GDP的1.28倍。截至2017年,中国影子银行流入实体的资金规模已达47万亿,这一统计得到的数据占全球影子银行规模的15%左右。影子银行特有的信用创造机制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各个监管机构在此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货币政策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本文就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为主要内容,通过整理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该体系的发展兴衰。将其依据是否依附于商业银行体系开展业务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于商业银行体系内的影子银行体系,介绍了其信用创造功能。其次针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影子银行体系对其的各个渠道,各个节点的影响。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 VAR模型,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理论部分所讨论的影响效果。通过分析影子银行所具有的创建信用的能力,可以表明影子银行是商业银行信贷体系的补充和扩张,通过创造流动性,从而影响M2这一中介指标所具有的特性,使得M2的统计值不能完全反应市场真实的货币的供应水平,进一步影响我国传导机制的两个主要渠道,也就是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对于信贷渠道来说,影子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与银行贷款具有替代关系,扩张了该机构的信贷规模;对于货币渠道来说,影子银行产品的收益率通常较高,其存在和发展也促进了利率市场化,使得市场对利率的敏感性上升。此外,讨论了虽然影子银行在宏观收紧的环境下可以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来缓解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但这种促进作用具有脆弱性。经过一系列的风险暴露,国家政府近十年来对于影子银行问题的高度关注下,制定了一系列的监管政策,本文将近十年的监管政策和操作分为三个阶段,对每一个文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并整理相关内容列在附录,取重点文件在正文中探讨了政策的实施效果,基于此来对未来货币政策的制定进行展望。只有平衡金融创新和宏观环境的稳定,才能更好的推动实体经济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