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离-个体化最早由Mahler提出,指儿童逐渐形成人我界限,在心理上与父母分离,最终脱离父母,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其内心的自主性。后来,Blos在Mahler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二次分离-个体化的概念,他认为青少年正处于第二次分离-个体化时期,他们此时企图摆脱婴幼儿期内化的母亲形象,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并对内化的父母形象重新审查,开始建立一个明确的自我。分离-个体化是青少年期重要的发展任务之一,良好的分离-个体化能帮助个体形成清楚、稳定且清晰的人我界限,减少对重要他人的依赖,使青少年在以后的生活中做到良好的适应。本研究的目的是:1.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考察《青少年分离-个体化量表》的信度和效度;2.考察大学新生分离-个体化的特点,描述我国大学新生分离-个体化的群体特征;3.考察大学新生分离-个体化与家庭亲密度、学校适应的关系,分析家庭因素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为提高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寻找新思路。正式施测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保定市、山西省太原市等6所大学进行分层整群抽样,选取被试931人,男生350人,女生581人。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青少年分离-个体化量表》分别测量积极分离-个体化和消极分离-个体化,其中积极分离-个体化包括寻求融入、自我中心和健康分离,消极分离-个体化包括分离焦虑、卷入焦虑、拒绝依赖和寻求养育。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2.目前大学新生的分离-个体化水平普遍较好,但仍有13.2%的大学新生积极分离-个体化水平偏低,有19%的大学新生消极分离-个体化水平偏高。3.在分离焦虑、卷入焦虑、拒绝依赖以及消极分离-个体化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寻求融入、健康分离及积极分离-个体化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健康分离上,有恋爱经验的学生其得分显著低于没有恋爱经验的学生;在卷入焦虑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居住在城市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居住在农村的学生;在自我中心上,居住在城市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居住在农村的学生;大学新生分离-个体化的程度不存在专业、班干部与否的差异。4.积极分离-个体化水平不同的大学新生在家庭亲密度,学校适应及其维度情绪适应、生活环境、学习活动、交往活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消极分离-个体化水平不同的学生在家庭亲密度,学校适应及其维度情绪适应、学习活动、交往活动(除生活环境)上均存在显著差异。5.大学新生家庭亲密度和分离-个体化对学校适应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同时积极分离-个体化和消极分离-个体化分别在家庭亲密度和学校适应及各维度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