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国实施保荐人制度以来,保荐人违规失信现象时有发生,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发行企业进行“美化包装”、隐瞒和歪曲重大信息,损害了保荐人的声誉,打击了投资者对保荐人的信任,严重影响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保荐人的职业声誉与其推荐的上市公司IPO表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投资者是否可以根据上市公司IPO项目保荐人的工作资质及职业声誉来进行投资抉择?保荐人制度在我国市场是否有效?保荐人的存在是否真能缓解投资者和发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向投资者及市场释放真实有效信息,保证投资者持有IPO质量较高公司的股票呢?同时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创业板市场企业上市之后的整体表现并不是特别令人满意,有一些企业甚至会有亏损的现象出现,业绩变脸现象较为严重。过去学者对IPO表现变化的实证研究主要针对的是主板市场,而对创业板在这方面进行的实证研究比较少。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创业板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研究方法,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IPO表现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从信息不对称理论、认证中介理论及信号传递理论等角度并结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情况分析保荐人声誉对IPO表现的影响。最后选取2009-2012年我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验证保荐人声誉对上市公司IPO业绩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保荐人的从业经验、受罚变量这两个声誉变量对创业板公司的IPO折价均有显著影响,但保荐人的其他声誉特征,如性别、年龄、学历、是否有非证券行业及党政部门的从业经历等这些变量对IPO折价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本文根据理论和实证的分析结果,通过探究保荐人声誉与创业板公司IPO表现的关系,强化业界对于保荐人个人声誉机制的认识,并给予投资者一定的投资指导,对促进IPO质量的提高,缓解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状况,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