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论文运用政治学原理中的相关公共政策理论,研究新冠疫情期间俄罗斯抗击新冠疫情专项医护津贴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问题及成因、以及总体评价,进一步明确在当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共政策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意义。本论文的构成如下:前言、正文三章、结语。前言部分说明选题的意义、研究目的、任务、方法、以及新意之所在。第一章介绍俄罗斯抗击新冠疫情专项医护津贴政策的背景、政策实施的原因以及实施的过程。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运用政治学原理中的相关公共政策理论,研究新冠疫情期间俄罗斯抗击新冠疫情专项医护津贴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问题及成因、以及总体评价,进一步明确在当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共政策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意义。本论文的构成如下:前言、正文三章、结语。前言部分说明选题的意义、研究目的、任务、方法、以及新意之所在。第一章介绍俄罗斯抗击新冠疫情专项医护津贴政策的背景、政策实施的原因以及实施的过程。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改善群众生活情况并加快经济发展,俄联邦劳动部在2020年4月12日的信函中第一次面向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一线医护人员发放特殊津贴。2020年10月30日俄联邦政府发布第1762号法令补充了该公共政策的内容。1该法令标志着俄罗斯抗击新冠疫情专项医护津贴政策的正式形成。此后,根据俄罗斯的疫情实际情况,1762号法令经过了多次补充及修订。2第二章分析俄罗斯抗击新冠疫情专项医护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成因。第一节分析了在特殊医护专项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例如,各地区的政策实施标准不同、对政策理解不同。此外,政府信息公开性的问题也值得注意。之后,文章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途径。第三章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保障角度评价俄罗斯抗击新冠疫情专项医护津贴政策的影响,并从政策可行性、政策效能性、政策充分性三方面分析其前景。结语总结了文章的研究成果,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本论文广泛搜集有关俄罗斯医护津贴政策发展现状的材料,通过数据收集和对比的定量分析方法、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方法,分析医护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析新冠肺炎期间医护津贴政策对于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表现在:第一,分析了医疗津贴政策出现的背景,分析了俄罗斯政府制定政策的原因。本文还指出了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和改善方法。第二,分析了从2019年末到2022年初俄罗斯医疗津贴政策对国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影响。通过研究,本论文结论可概括如下:俄罗斯医疗人员专项津贴政策在俄罗斯实施范围广,时间长,但是实施效果不好,效率低下,腐败贪污情况严重。从2020年3月底在俄罗斯开始爆发的新冠疫情目前尚未结束,俄罗斯在疫情期间的各项专项社会津贴依旧在发放中。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即医疗津贴、政府公信力对于人民生活、俄罗斯政治、经济的影响,依然具有非常广阔的探索空间。相信俄罗斯政府所实施的这一政策在未来将具有更多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篇硕士学位论文是以俄罗斯科幻小说家安德烈·斯托利亚洛夫的短篇小说《来自远方》为翻译语料撰写的翻译实践报告。报告的主题为结合实际译例分析,探讨词汇转换方法在科幻文学作品中的翻译。科幻文学兼具科学启蒙性和文学艺术性。鲁迅先生曾说:“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科幻小说虽不直接承担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但其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能启迪智慧、丰富想象力,引起读者对科学的兴趣。1近年来,我国科幻文学也在
孤独,可谓是贯穿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作品的一个主题。众多的聚斯金德研究者都观察到,其作品的主人公虽身份各异,身处的时代也大不相同,但他们都沉浸于封闭的自我世界中,缺少与他人的交流。然而,在这些作品中,孤独并非是静止且不可更改的标签。相反,其主人公都主动或被动地尝试走出孤独。由此,其作品呈现出了孤独这一状态丰富的侧面与动态。本文以聚斯金德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三
罗曼·瓦列里耶维奇·先钦(1971-)—俄罗斯当代著名“新现实主义”作家、文学批评家。先钦在当代俄罗斯文坛享有盛名,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文学研究所教授亚历山大·列克姆丘克甚至用“先钦现象”来强调其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引人注目、不容错失的程度。自1996年开始创作以来,先钦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叶尔特舍夫一家》《淹没地带》《莫斯科阴影》等享誉国内外的小说作品。其中,长篇小说《叶尔特舍夫一家》最能体现作家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 1931-2019)—直致力于描写美国黑人的创伤历史。从1970年发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到2015年的最后一部小说《上帝救助孩子》(God Help the Child),莫里森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发表了 11部小说。莫里森所有的作品都回溯到特定的历史时期,从17世纪新大陆奴隶
在舞蹈中,“圈舞”作为最古老、最原始的艺术,融合了思想、灵魂和身体的和谐。它是人类身体语言创造出的一种象征形式,既有联系于生活的实用性,也是一种精神体验的媒介。本论文首先按时间顺序梳理了“圈舞”的史料图集作为研究参照,溯源圈舞的历史脉络,并从“聚”人心、“通”天地、“流”当下三个方面对其功能性展开论述,阐明“圈舞”历久弥新的共性因素和当下牵系于人民生活的现实意义。“圈舞”在舞蹈文明长河中,已成为一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着科学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机关系作为后人类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母题之一被学界广泛关注。而作为人机关系的重要研究对象,赛博格更是一直占据着学界讨论的中心。早在19世纪,科幻小说和电影银幕等文化领域就展开了对赛博格形象的叙事和勾勒。1985年,美国学者哈拉维发表《赛博格宣言》,将赛博格这一文化现象浓缩到理论高度,并再次将大众的目光聚焦于赛博格之上。其中,哈拉维所提出的“三层边
古泽尔·沙米列夫娜·雅辛娜于2015年出版了处女作《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一经面世,小说即获得无数赞誉。接连获得俄罗斯“年度最佳小说”、“大书奖”、“亚斯纳亚·波良纳奖”等一系列文学奖项。难能可贵的是,这本小说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俄罗斯:2016年,其在中国被评为“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截至2016年,小说被翻译成十六种语言,在二十四个国家得以出版。小说的故事起于1930年初的寒冬。居住在鞑靼乡
叶莲娜·弗拉基米罗夫娜.科利亚金娜(Елена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 Колядина,1960-)是当代俄罗斯著名女性作家,同时也是俄罗斯文坛的新起之秀。2010年她的长篇小说《鲜花十字架》荣获俄罗斯布克奖。粗俗的语言、性爱的描写以及对宗教精神的质疑使得《鲜花十字架》这部小说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由此引起文坛广泛争议。2017年,由赵桂莲翻译,译林出版社出版的《鲜花十字架》中文版问世,从而得到了
出现于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俄罗斯“轻诗歌”(лёгкая поэзия)因其形式新颖、诗风自由而独具魅力,曾一度雄踞俄罗斯“帕尔纳索斯山”显赫之地,深受后起的诗歌巨匠普希金的喜爱。19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哀诗和长诗等体裁开始在俄罗斯诗歌中占据主导地位,轻诗歌逐渐隐退至边缘,直至俄罗斯诗歌的“白银时代”又再次焕发生机。本论文旨在对俄罗斯轻诗歌的艺术风格和主题展开系统性研究。通过研读相关诗人的代表作
本文以福克纳内战小说中旧南方的“白种垃圾”为研究对象发现福克纳对下层白人的刻画揭示了他对白种垃圾的蔑视,以及对白种垃圾威胁南方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焦虑。“白种垃圾”这一绰号不仅带有阶级色彩,也包含种族偏见。这些贫穷的白人通常被视作是懒惰、肮脏、疾病缠身、不道德甚至有犯罪倾向的一个劣等种族。在维护白人社会统治地位的需求面前,白种垃圾沦为需要清除的异质元素。本文首先探讨“白种垃圾”一词的历史演变,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