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 (Lib.) Sacc.)引起的苜蓿褐斑病是苜蓿属中最常见而且是破坏性最大的病害之一[1],该病在苜蓿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常造成牧草产量的较大损失以及干草和种子品质的降低。目前采用的主要防治手段是喷施化学农药,但其用量过多除了在经济上造成浪费外,还会带来诸如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本研究从病害流行预测的角度考虑,在对苜蓿褐斑病的发生规律进行观测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年资料,建立了苜蓿褐斑病气象因子预测模型,并通过分析病害及其所造成的产量损失的关系,建立了褐斑病产量损失估计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2007和2008两年对北京地区苜蓿褐斑病的发生进行系统调查,结合历年该病发生的历史资料,研究了气象因子与苜蓿褐斑病发病的关系:当相对湿度达58 %~75 %时,日均温在15~30℃,旬均温为10. 2~15. 2℃,褐斑病开始流行,当温度达16~17℃,相对湿度为79 %~97 %时,几天之内就造成病害流行。降水结露促进此病发生。北京地区苜蓿褐斑病常年发病始期为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雨水较多时,病情迅速上升,进入发病高峰期;9月下旬至10月初随着气温的下降病情逐渐减弱。2、在苜蓿褐斑病发生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苜蓿褐斑病流行的相关气象因子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通过气象因子对苜蓿褐斑病的发生和流行进行了预测,进而组建了苜蓿褐斑病的气象因子预测模型:Y=-48.465+0.152X1+0.599X2-0.019X3 ,并对该模型的预测准确度进行了检验,其预测北京地区7d病情指数的准确度达到91.34%。3、通过对7种不同抗病性苜蓿品种田间叶部病害病情指数的调查,及其所致产量损失的测定,研究了病情指数(X)与产量损失率(Y)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并分别建立了苜蓿易感病品种、一般感病品种及较耐病品种三种产量损失预测方程,其回归数学表达式分别为:易感病品种Y=6.145+1.263X;一般感病品种Y=3.429+1.550X;较耐病品种Y=1.780X-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