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超重/肥胖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研究中医证素与肥胖表型之间的联系。 方法:(1)文献研究: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根据《国标》规范证名,计算证候频率;根据《证素辨证学》拆分证候,计算证素(及组合)的频次和构成比,确定临床调查的候选证素。(2)临床调查:采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及巴黎Pitié-Salp(e)trière医院营养内分泌代谢科就诊的超重/肥胖病人共268例。检测并记录肥胖表型:整体肥胖度、体脂含量、体脂分布、脂肪细胞因子、静息能量消耗。按照《证素辨证学》制定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中医师与病人进行单独面谈,共同完成问卷。以超重病人为对照,计算各证素发生肥胖的危险度。根据肥胖危险度筛选关键证素并作为分组依据,比较组间肥胖表型(整体肥胖度、体脂含量、体脂分布、脂肪细胞因子、静息能量消耗)的差异。 结果:(1)文献研究:筛选符合要求文献32篇,得到规范证候45个,前5位是脾虚湿困证、胃热湿阻证、脾虚痰湿证、肝郁证、脾肾两虚证,占所有证候的56.6%;证素23个,前5位是脾、气虚、湿、热、胃,占所有证素的62.7%;其中病位证素是脾、胃、肝、肾,占所有病位证素的81.8%,病性证素是气虚、湿、热、痰、气滞,占所有病性证素的85.9%;证素组合,在数量上以三证素、四证素、两证素为主,占所有证素数量组合的95.0%,在类别上以1病位+2病性、1病性+1病位、1病位+3病性、2病位+2病性为主,占所有证素类别组合的71.0%。(2)临床研究:前7位的证素是肝、湿、脾、气滞、胃、肾、气虚,占所有证素的86.5%,病位证素前4位的是肝、脾、胃、肾,占所有病位证素的99.7%,病性证素前4位的是湿、气滞、痰、气虚,占所有病性证素的84.3%。证素组合,在组合数量上以单证素、无证素、两证素、五证素、四证素为主,占所有证素数量组合的80.3%,在组合类别上无明显的规律。超重患者病位证素以肝肾为主,病性证素以痰和湿为主,肥胖患者病位证素以肝脾为主,病性证素以湿和气滞为主。超重患者在证素组合数量上以两证素为主,肥胖患者的证素组合数量上以无证素为主,在证素组合类别上均无规律。在超重患者中有病位证素肝、肾,病性证素痰的人群发生肥胖的危险度较低,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0.403(0.212~0.767)、0.3470.183~0.658)、0.233(0.122~0.444),有肝证素与无肝证素的患者比较:整体肥胖度(体重93.6±24.0vs100.5±22.7,P<0.05;体重指数34.3±7.5vs36.5±7.3,P<0.05)、体脂含量(全身脂肪含量40.9±8.7vs43.3±7.7,P=0.078)、体脂分布(躯干去脂肪含量28.9±4.7vs27.4±3.5,P<0.05);有肾证素与无肾证素的患者比较:整体肥胖度(体重86.0±23.3vs99.0±23.1,P<0.05;体重指数32.0±7.6vs36.0±7.3,P<0.05)、体脂含量(脂肪含量38.1±10.1vs42.7±7.7,P<0.05)、体脂分布(四肢去脂肪含量26.3±5.3vs25.2±4.2,P<0.05)、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1.7±0.6vs1.5±0.5,P<0.05);有痰证素与无痰证素的患者比较:整体肥胖度(体重84.3±24.2vs99.2±22.7,P<0.05;体重指数30.8±6.8vs36.2±7.3, P<0.05)、体脂含量(全身脂肪含量35.3±8.3vs43.4±7.6,P<0.05)、脂肪细胞因子(瘦素2.0±0.9vs2.8±1.2,P<0.05)。 结论: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所得到的证素分布特征不一致,临床研究提示常见证素是肝、湿、脾、气滞,而文献研究提示常见证素是脾、气虚、湿、热。超重人群中有肝、肾、痰这三个证素的患者不易发生肥胖,存在上述证素的患者整体肥胖度、脂肪含量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