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颅内后循环动脉瘤(aneurysms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由于位置较深,毗邻丘脑、脑干及重要的血管、神经,一旦破裂极易危及生命,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高。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是对神经外科医生的严峻考验。本文旨在对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做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后循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4月至2013年10月确诊为后循环动脉瘤并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4名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4~75(56.30±19.50)岁。患者均行头颅DSA或CTA明确诊断后循环动脉瘤。动脉瘤25个,其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1例,大脑后动脉瘤7例,小脑下后动脉瘤3例,小脑上动脉瘤2例,小脑下前动脉瘤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本组病人均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按发病距手术的时间,将其分为三组:早期、中期、延期。24例患者中行早期手术(≤3天)16例,中期手术(4~14天)3例,延期手术(≥14天)5例。手术入路包括翼点入路、扩大翼点入路、颞下入路、枕下正中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对于高于鞍背的基底动脉瘤动脉顶端动脉瘤入路选择,我们通过CTA模拟并测量相关数据比较。处理方法包括动脉瘤瘤颈夹闭、动脉瘤孤立及血管成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等病情变化,预判术后并发症并及时处理。结果本组病例均由头颅DSA或CTA明确诊断。手术入路选择翼点入路3例、扩大翼点入路3例、颞下入路12例、枕下正中入路1例、乙状窦后入路5例。25个后循环动脉瘤经显微手术瘤颈夹闭21例,血管成型3例,动脉瘤孤立1例。24例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6月到5年,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出院时,早期手术组GOS评分良好率93.75%,中期组良好率0,延期组良好率50%。早期与中期,早期与延期两两比较良好率差异显著(均P<0.05)。出院6个月时再次行GOS评分,早期良好率100%,中期良好率0,延期良好率33.3%。早期与中期,早期与延期两两比较GOS良好率差异显著(均P<0.05)。术后出现脑积水3例,脑血管痉挛3例,电解质紊乱2例,颅内血肿1例,脑心综合征1例。除1例脑心综合征及1例颅内血管痉挛加重脑干缺血死亡外其余并发症均及早发现并成功纠正。结论1.头颅DSA虽为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头颅CTA在检查无创快速、可任意角度旋转图像、减轻患者治疗痛苦及指导手术入路等方面优于前者,为后循环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提供了足够的、必要的全面信息。2.早期手术组良好率显著高于中期组和延期组(均P<0.05)。早期手术,Hunt-Hess分级Ⅰ~Ⅲ级患者能有效的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Hunt-Hess分级Ⅳ级合并小脑血肿或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患者亦有望获益。3.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手术难度大,选择正确入路、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颞下入路手术距离短、视野相对开阔较翼点入路更适合高于鞍背的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术后积极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能降低患者致残率及病死率,提高了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