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种以社会为背景的实践活动,由翻译场域的行动者共同实施。译者作为与翻译实践最为直接关联的行动者,其翻译行为受到场域中其他行动者多方面的影响,社会学能有效地从社会宏观层面和文本微观层面分析译者的选择现象。
英国新生代汉学家蓝诗玲于2009年翻译的《鲁迅小说全集》,由企鹅出版社出版,在英国汉学界获得一致好评。本文基于布迪厄资本和惯习的理论,分别考察蓝诗玲在其翻译活动中对原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现象。
本文基于布迪厄资本视域,从文本选择层面,对企鹅出版社各个方面的资本、原作在中国文学场域的象征资本以及蓝诗玲各个状态的文化资本进行了梳理;基于布迪厄惯习视域,从翻译策略的选择层面,把蓝诗玲的惯习分为历史学家惯习,译者惯习以及初始惯习,指出其对蓝诗玲翻译观的影响,并就翻译过程中关于语言形式的转换和跨文化的交际方面,对蓝诗玲的翻译观分别从两类翻译策略—意译与直译以及归化与异化,进行了分类考察。
研究发现:蓝诗玲对原文本的选择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教育经历和兴趣爱好,更多的是受到了翻译场域中其他行动者所带来资本的影响,尤其是企鹅出版集团的资本;作为历史学家和译者,蓝诗玲因受到其不同专业领域的惯习、初始惯习以及资本斗争的影响,产生了“以读者为导向”的翻译惯习(翻译观);在译本中,蓝诗玲的具体翻译策略总体呈现出一种“以读者为导向”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了使目标语读者获得流畅的阅读体验,蓝诗玲对原文中一些无法在目标文本再现的形式等进行了意译,但由于其深谙中国文学的特定惯习,蓝诗玲对原文中需要凸显的主题无意识地进行了直译;而在跨文化交际层面,蓝诗玲更倾向于采取归化策略,使译本的主题内涵更容易被读者理解。这些翻译策略的综合使用,体现了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到社会场域中多种因素的影响,是行动者的身心图式在社会结构下所衍生的主观能动性行为。
英国新生代汉学家蓝诗玲于2009年翻译的《鲁迅小说全集》,由企鹅出版社出版,在英国汉学界获得一致好评。本文基于布迪厄资本和惯习的理论,分别考察蓝诗玲在其翻译活动中对原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现象。
本文基于布迪厄资本视域,从文本选择层面,对企鹅出版社各个方面的资本、原作在中国文学场域的象征资本以及蓝诗玲各个状态的文化资本进行了梳理;基于布迪厄惯习视域,从翻译策略的选择层面,把蓝诗玲的惯习分为历史学家惯习,译者惯习以及初始惯习,指出其对蓝诗玲翻译观的影响,并就翻译过程中关于语言形式的转换和跨文化的交际方面,对蓝诗玲的翻译观分别从两类翻译策略—意译与直译以及归化与异化,进行了分类考察。
研究发现:蓝诗玲对原文本的选择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教育经历和兴趣爱好,更多的是受到了翻译场域中其他行动者所带来资本的影响,尤其是企鹅出版集团的资本;作为历史学家和译者,蓝诗玲因受到其不同专业领域的惯习、初始惯习以及资本斗争的影响,产生了“以读者为导向”的翻译惯习(翻译观);在译本中,蓝诗玲的具体翻译策略总体呈现出一种“以读者为导向”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了使目标语读者获得流畅的阅读体验,蓝诗玲对原文中一些无法在目标文本再现的形式等进行了意译,但由于其深谙中国文学的特定惯习,蓝诗玲对原文中需要凸显的主题无意识地进行了直译;而在跨文化交际层面,蓝诗玲更倾向于采取归化策略,使译本的主题内涵更容易被读者理解。这些翻译策略的综合使用,体现了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到社会场域中多种因素的影响,是行动者的身心图式在社会结构下所衍生的主观能动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