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资本与惯习视域下的蓝诗玲翻译选择研究——以《鲁迅小说全集》英译为例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c02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种以社会为背景的实践活动,由翻译场域的行动者共同实施。译者作为与翻译实践最为直接关联的行动者,其翻译行为受到场域中其他行动者多方面的影响,社会学能有效地从社会宏观层面和文本微观层面分析译者的选择现象。
  英国新生代汉学家蓝诗玲于2009年翻译的《鲁迅小说全集》,由企鹅出版社出版,在英国汉学界获得一致好评。本文基于布迪厄资本和惯习的理论,分别考察蓝诗玲在其翻译活动中对原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现象。
  本文基于布迪厄资本视域,从文本选择层面,对企鹅出版社各个方面的资本、原作在中国文学场域的象征资本以及蓝诗玲各个状态的文化资本进行了梳理;基于布迪厄惯习视域,从翻译策略的选择层面,把蓝诗玲的惯习分为历史学家惯习,译者惯习以及初始惯习,指出其对蓝诗玲翻译观的影响,并就翻译过程中关于语言形式的转换和跨文化的交际方面,对蓝诗玲的翻译观分别从两类翻译策略—意译与直译以及归化与异化,进行了分类考察。
  研究发现:蓝诗玲对原文本的选择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教育经历和兴趣爱好,更多的是受到了翻译场域中其他行动者所带来资本的影响,尤其是企鹅出版集团的资本;作为历史学家和译者,蓝诗玲因受到其不同专业领域的惯习、初始惯习以及资本斗争的影响,产生了“以读者为导向”的翻译惯习(翻译观);在译本中,蓝诗玲的具体翻译策略总体呈现出一种“以读者为导向”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了使目标语读者获得流畅的阅读体验,蓝诗玲对原文中一些无法在目标文本再现的形式等进行了意译,但由于其深谙中国文学的特定惯习,蓝诗玲对原文中需要凸显的主题无意识地进行了直译;而在跨文化交际层面,蓝诗玲更倾向于采取归化策略,使译本的主题内涵更容易被读者理解。这些翻译策略的综合使用,体现了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到社会场域中多种因素的影响,是行动者的身心图式在社会结构下所衍生的主观能动性行为。
其他文献
家园是人们内心中永恒的依恋和风景,从古至今家园一直是文人墨客倾心表达的主题之一,作家们以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呈现出心中的家园形象,传达着各自的家园意识。孙犁作为现当代文坛上一位重量级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中就流淌着对家园意识难以割舍的依恋。本文通过对孙犁其人其文的分析,来探讨他是如何表现其家园意识的,又是怎样把自己对家园的满腔深情倾注在作品中以及他的家园意识的形成原因,并探究其家园意识的价值取向,以期
学位
本文借用空间叙事学的相关理论研究陈忠实小说中的空间书写,并分析空间在小说叙事中的特征、形态和功能。  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陈忠实小说的空间意识。作者在小说中以模糊时间的方式增强了空间,空间得到了重视。另外作者用不同的方式塑造了多维空间、顺承空间和共时性空间,这样的多重空间在小说中将时间切分成段,增加了空间在叙事中的作用。第二章介绍陈忠实小说的物理空间。该部分梳理陈忠实笔下的乡村空间和城市空间。
学位
承袭隋代而来的唐代科举制度,在诸多方面都存有太多不公平现象,这导致每岁近千名应举士子在长安铩羽而归,无功而返。士子下第之后,大多都有亲友相送。相送时,多年来应举的苦辛、奔波的艰难、下第的失意以及无颜省亲的愧疚全由婉转蕴藉的“诗家语”结撰,形成篇篇伤心言,句句苦辛酸的下第别诗。正是这些离别时刻的真挚话语,分别一瞬的深浓情感,使我们在千年之后还能体会到唐代士子应举之苦、仕进之难。通过对唐代下第别诗进行
学位
“人日”又称“人胜节”、“灵辰”、“人辰”等,是我国重要的古典节日,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其节期在每年的正月初七。节日的内容和形式多样,“戴胜”、食菜羹、煎饼、登高等都是“人日”重要的习俗。“人日”滥觞甚早,魏晋时已基本定型,并逐渐受重视,拥趸日众,唐宋时人们对“人日”的关注达到巅峰,并确立为官方节日,旬假一日,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均有丰富的节庆民俗。唐宋时产生了大量以“人日”为描写对象的节俗诗
学位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方言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地域文化深深地影响方言。随着上世纪五十年代推普的进行,方言和地域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的挤压,很多方言消失或濒于消失,地域文化也不能很好地传承与发展。本课题在实地调查巨鹿方言词汇的基础上,运用文化语言学理论,分析巨鹿方言词汇蕴含的深厚的地域文化。一方面可以促进巨鹿方言词汇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巨鹿地域文化的传承与
学位
先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大戴礼记》一书汇编了这一时期各类礼学内容,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本文是第一次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对《大戴礼记》进行的专书词汇考察,力图通过对该书词汇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一方面描述个体特色词语的文化内涵,了解《大戴礼记》词语的基本文化概貌,一方面形成系统的词语文化内涵体系,展现《大戴礼记》词语文化内涵的系统性。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
学位
朱熹是南宋理学的代表,历来人们对南宋理学研究得较多,对其训诂相对研究较少,对其建立在训诂之上的义理研究,对其训诂考据与义理阐释的关系研究得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朱熹《论语集注》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朱注在训释形式、方法,训释内容,义理阐释等方面的特点,运用传统训诂学理论和现代语言学理论深入分析了朱注对词义内涵的挖掘,对语法修辞的解说等方面的成就,并将何晏的《论语集解》与朱熹的《论语集注》进行比较,以期
学位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研究王褒的家族、时代、仕宦、交游等方面,试图全面了解王褒的性格特征、行事风格,探讨王褒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与价值,评价王褒在南北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介绍王褒的家族、梁朝文化文学思潮及王褒仕宦经历,分析家族和时代对王褒性格特征和文学风格的影响;第二章概述西魏北周政治文化背景,王褒入北朝之后的经历和心境,在北朝的交游和与入北南朝士人的交往;第三章结合
学位
戏剧翻译研究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戏剧翻译的发展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出现了误区。在方法论上,译界受困于经验主义思想,过度强调译者自身的翻译策略,侧重在单维语言层面的转换,以实现与原作的对等;在认识论上,译界对翻译理论仍持有二元对立和中心论的立场。然而,翻译是一个开放交流的过程。译者在与文本的作者、读者、源语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动态对话中生成译文,从而成就了文本的再生。因此,翻译过
学位
本文在以往重译动因研究的基础上,以刘重德翻译简·奥斯汀的《爱玛》为例,旨在总结其重译《爱玛》的动因。  重译,即重新翻译。按照重译分类类型中较为普遍的一种,重译可分为不同译者对同一作品的翻译以及同一个译者对同一作品的翻译,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属于后一种类型。刘重德翻译《爱玛》经历了翻译→修订→重译的复杂过程。其公开出版于1949年的《爱玛》译本为《爱玛》首个汉译本,后于80年代初修订了该译本,并最终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