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高胆固醇饮食(80%普通饲料中加入14%蛋黄粉、1%胆固醇、5%猪油)诱发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评价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及合用对新西兰白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抑制作用,并讨论其机制。方法:雄性新西兰白兔4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体重编号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N组),普通饲料喂养;模型对照组(H组),高胆固醇饲料喂养;阿司匹林组(A组),予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加阿司匹林12 mg/kg*d灌胃;辛伐他汀组(S组),予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加辛伐他汀5mg/kg*d灌胃;阿司匹林加辛伐他汀组(A+S组),予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加阿司匹林(12 mg/kg*d)、辛伐他汀(5 mg/kg*d)灌胃。于分组后第六周末采集兔耳缘动脉血,用BECKMAN LX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血脂和C-反应蛋白(C-reavtive protein,CRP);用20%的乌拉坦5ml/kg行静脉麻醉,取其主动脉大体标本(从近主动脉弓部到腹腔干动脉分支处),沿背侧面纵行剖开、铺平、摄像。采用麦克奥迪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6.0)测定斑块面积、内膜面积,并计算斑块与内膜面积比;选取靠近主动脉弓的降主动脉,置于4%的多聚甲醛中固定72小时,常规石蜡包埋,血管横断面作4um连续切片,分别做HE染色及巨噬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主动脉壁粥样硬化的改变;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巨噬细胞的百分率:采用S-P方法DAB显色,棕黄色颗粒状产物为阳性标记。每组随机选取5个视野,阳性染色百分比为染色阳性面积/内膜面积。采用麦克奥迪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6.0)进行图像分析。结果:病理学及血脂检测证明造模成功。H组、A组的总胆固醇水平无差异(P>0.05);与H组比较,S、A+S组总胆固醇显著降低(P<0.01);S组、A+S组的总胆固醇水平无差异性(P>0.05),但A+S组有降低趋势;与H组比较,A组、S组、A+S组的CRP水平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A组、S组比较,A+S组的CRP水平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S组的CR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肉眼观察:N组血管内膜光滑、薄,无斑块生长;H组的血管内膜增厚、粗糙,斑块呈颗粒样突出内膜表面;A组、S组、A+S组均可见散在的斑块生长,但血管内膜光滑。与H组比较,A组、S组、A+S组的斑块面积/内膜面积减少(P<0.01);A+S组与A组、S组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有下降趋势;A组、S组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N组的主动脉血管分层清楚,内膜完整,内皮连续;H组内膜增厚最显著,斑块内脂质增加,含大量泡沫细胞,形成明显的粥样斑块,内弹力板和中膜弹力板发生变性、断裂和崩解;A组、S组、A+S组的主动脉内膜增厚程度显著轻于H组,泡沫细胞较H组显著减少;A+S组组最轻,斑块内脂质和泡沫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内弹力板和中膜弹力板大多完整;A组与S组的动脉内膜增厚程度无显著差异。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与H组比较,A组、S组、A+S组中的巨噬细胞含量显著减少(P<0.05);与A组、S组比较,A+S组的巨噬细胞含量显著减少(P<0.05);A组、S组的巨噬细胞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的新西兰白兔血脂显著升高,血管内膜增厚、粗糙,斑块呈颗粒样突出内膜表面,含大量泡沫细胞,内弹力板和中膜弹力板发生变性、断裂和崩解。阿司匹林不影响新西兰白兔的血脂水平。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血脂水平。阿司匹林合用辛伐他汀与单独应用辛伐他汀组降低血脂水平及斑块面积/内膜面积虽无显著差异,但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均有降低CRP水平,减少主动脉血管壁的巨噬细胞含量,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作用,联合使用抗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