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氮、磷是水稻生长中最重要的两大营养元素,其循环与迁移不仅影响着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还影响着农业环境安全与人类健康。氮、磷的欠缺会造成水稻发育迟缓、产量降低;而氮、磷素投入过多,又会降低肥料的利用效率,加剧氮、磷素的流失,造成农业污染等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稻鱼生态系统(RF)为例,选择稻鱼鸡和稻鳅两种模式,并在系统中加入细绿萍,共设计5个处理:稻鱼鸡(A)、稻鱼鸡萍(B)、稻鳅(C)、稻鳅萍(D)、常规稻作(CK)。试图建立一个可以减少农化产品投入、绿色、安全的稻鱼生态系统,研究该系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并分析系统中氮、磷的循环与迁移规律,以及系统中含细绿萍与不含细绿萍之间的差异。与CK相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RF显著地的提高了水稻产量,平均增产12.13%(6.93%~22.23%)。产量因子构成中,与CK相比,RF的单株实粒数、有效穗和结实率平均分别增加17.50%(8.01%~24.97%)、8.42%(7.16%~10.19%)、4.01%(0.06%~8.13%)。且RF中含萍B、D的增产量大于不含萍A、C,平均多增产4.55%;稻鳅模式的增产量大于稻鱼鸡模式,平均多增产31.54%。(2)RF中由于鱼、鸡、泥鳅的存在,土壤的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的含量平均分别提高了9.40%(5.98%~33.33%)、10.47%(-11.46%~40.92%)、16.10%(1.69%~27.12%)、47.52%(41.78%~60.27%)。(3)RF和CK氮、磷素的输入途径大致相同,主要来自灌溉、降雨、施肥,氮、磷素的输出均计算水稻和水产品的输出。RF的全氮输入量平均比CK减少22.37%(20.60%~24.03%),而全氮输出量平均比CK增加29.71%(26.00%~35.11%)。RF的全磷输入量和CK相差不大,但全磷输出量比CK平均增加20.40%(13.79%~24.40%)。且RF中含萍B、D的全氮、全磷输出总量分别比不含萍A、C高5.69%、4.50%。(4)RF各处理的氮平衡为正,CK的氮平衡为负,RF氮平衡平均比CK高90.36kg/hm~2;RF和CK处理的磷平衡均为负,但是RF的磷平衡大于CK,平均高12.94kg/hm~2。证明了RF中的鱼、鸡、泥鳅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平衡。且RF中含萍B、D的全氮、全磷平衡大于不含萍A、C,平均分别提高了10.9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