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月18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吴英集资诈骗一案进行二审宣判,维持对被告人吴英的死刑判决。至此,吴英案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媒体的疯狂报道,给法院审理案件的造成一定的压力,甚至影响到了司法公正和社会和谐。本文试图从批评话语话语的视角分析,通过对法律案件的相关新闻报道的分析,探究新闻媒体是如何报道法律案件新闻,并传达其对案件的态度和意识形态,进而影响案件审理的。更确切地说,本文旨在找出新闻媒体报道吴英案时所使用的话语策略以及隐藏在这些策略背后的意识形态。本研究是基于语料库的定性研究,采用范戴克的社会认知方法,其中涉及话语、认知和社会成分。研究语料是来源于主流网络新闻媒体,发布时间介于2012年1月18日至2012年5月21日之间发布的吴英案的相关中文新闻报道。通过对吴英案相关新闻报道进行批判性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这些新闻报道使用了三个突出的话语策略,包括有针对性地选择新闻主题,采用关系过程不恰当地对案件进行定性,并大量引用与本案件无直接联系的个人、群体或资料的观点,以增加报道的客观性和说服力。这样的语言特征或语言策略既损害了法律案件报道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也破坏了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之间的平衡。其次,隐藏在这些带有偏见的新闻报道背后的核心信念是新闻媒体对经济犯罪判死刑和金融垄断的批判,以及对改革严厉的死刑制度、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期盼。结合案件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法律案件报道的原则,我们应当理性地审视和解读新闻媒体的案件新闻报道。不得不承认,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制度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发人们的不满。也正因为如此,新闻媒体更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督和宣传作用,报道时要力争准确、公允,避免传播极端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