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信誉问题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新领域,也是现实经济运行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经济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失信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从理论上对企业信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经济学研究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影响企业信誉的一般因素并以此来分析中国转轨时期的信誉缺失问题。于是,本文针对中国转轨过程中的现实,借鉴当代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合理因素,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学角度对信誉的本质含义、结构特征及企业信誉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认为,在一个社会中,企业的信誉主要受博弈次数、产权和法律制度、竞争的环境以及政府行为的影响。交易的可重复性对于企业建立和维持信誉而言十分重要。如果交易是重复进行的,那么交易主体就会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通过欺骗所获得的短期利益,企业就会倾向于在交易中守信。产权是信誉制度的基础,法规是信誉制度的保障。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产权不清,人们就无法也无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也无法或不能获得因为守信应获得的长期收益。中国的国有企业领导人不注重信誉,可能和企业领导是由行政任命,他们的行为和企业的长期利益并没有很大关系有关;而大量的民营企业不讲信誉也可能也是因为他们感到他们的产权没有可靠的保障。在企业内部,所有权的不同配置对当事人的信誉有重要影响。即使在重复博弈的条件下,如果代理人不是很有耐心,所有权的配置也至关重要。非正式制度对企业信誉也有影响。诚实守信的习俗或规范等一旦上升为交易者的价值观念时,交易者就会把信用准则自觉地作为其行为目标来追求,因为,反复的交易实践使交易者认识到只有自觉遵守这一准则才能获得最大的长远利益。这样,也就会减少因为通过技术、规则和制度来约束交易者行为而支出的成本。在企业网络中,信誉主要是靠非正式制度维持的。竞争机制对于企业信誉的维持扮演着重要角色。竞争为交易主体提供了外部选择,提醒企业时刻注意其信誉。它能够让市场自动对不守信者实施惩罚甚至将其淘汰出局,而在封闭和垄断的条<WP=5>件下,这个结果无法实现。产品市场的竞争给消费者提供了退出权和选择权。这就迫使企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经理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竞争有助于降低经理的道德风险。政府信誉对企业信誉也有重要影响。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经济,政府作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活动时也必须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政府的诚信行为对于净化社会信用环境具有表率作用。如果政府不讲信誉,市场主体也会仿效。在转轨时期,我国企业信誉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五个:一是产权制度问题。国有企业缺乏真正的所有者,私有企业缺乏有效的财产保护。二是竞争机制不完善。无论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存在着行政垄断。三是政府干预过度,主要表现为过度管制和地方保护。四是缺乏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五是非正式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原则存在较大冲突。本文具有如下政策含义: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加大对产权的保护力度;进一步消除垄断,引入更为开放的竞争政策;加快建立对失信者的惩罚机制;建立健全信息传输体系,发展我国的信用管理行业;政府应加强社会信用观念的培养,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