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内隐理论是外行人对民族性质的朴素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民族具有根深蒂固、不可改变的生物本质,其决定了人的属性,很难改变,称之为民族本质论观点;另外一种观点是认为民族仅仅是由于经济、政治因素所进行的一种社会分类,是可以改变的,并无根深蒂固、不可改变的本质,称之为民族社会建构主义观点。人们对民族属性的不同理解,影响着个体对民族群体信息的加工、判断和反应,能显著的预测群体过程(特质推断、刻板印象、偏见、歧视等),调节着民族认同的心理效应,在群体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立足我国西北地区,以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操作的方法,以比较的视角,考察了“少数”与“多数”的民族内隐理论、民族认同(内群肯定、外群交往态度两方面)和刻板印象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一以35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本质论、内群偏好与外群态度的特点,并在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之间的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民族本质论对内、外群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汉族与少数群体均表现出明显的内群偏好特点,民族本质论观点对内群肯定和偏好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而对外群交往态度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聚居”少数民族的民族本质论在其内群肯定与外群交往态度间起中介作用;(2)内群肯定与外群交往态度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即汉族、“聚居”少数和“散居”少数民族之间),说明多民族混合居住环境对于积极的群体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二以284名大学生为被试,从“主位”的角度,采用外显自我报告的方法,对少数和汉族大学生彼此持有的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彼此持有的积极刻板印象数量无显著差异,积极刻板印象显著多于消极刻板印象;(2)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持有的消极刻板印象显著多于少数民族对汉族的消极印象,并且汉族的外群(少数民族)交往态度也较少数民族的外群交往态度(汉族)消极。研究三以11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试,从“客位”的角度,采用团体访谈的方法,主要对少数民族感知到的来自汉族对他们的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被试感知到的典型特质词(如冲动、粗鲁、保守、懒惰、粗心等)。研究四以104名汉族大学生为被试,在研究二和研究三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考察了民族内隐理论对民族刻板印象持有的影响。结果表明:民族内隐理论对刻板印象持有存在显著的影响,即持有民族本质论观点(与民族建构论相对)越强烈的人,其对外群体持有的刻板印象程度更高,尤其表现在消极刻板印象上。基于对以上四个研究数据分析的结果与讨论,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民族内隐理论对群体过程(如民族认同和民族刻板印象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改善民族关系的实践中,可以将民族内隐理论作为一个中介,通过改变人们的民族内隐理论,降低内群偏好、减少群体间消极的刻板印象,增加对外群体的容忍性,从而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第二,内群肯定与外群交往态度之间没有必然的矛盾,它们的关系受到民族间接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创造民族之间接触的机会是改善民族关系的重要措施。第三,在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中,其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少数民族,同时还应该包括对主流群体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