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幽默大师林语堂的文化观念进行研究是近年来学界的热点之一,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能够深入到美学或哲学层面进行研究的还不多。纵观林语堂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生活是林先生文化观念的中心和落脚点。林先生讲的“生活的艺术”,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让人们生活的更美、更有诗意,现代转型中人类生活的状态始终是林先生关注的焦点。可以说,他的文化观念的核心是一种生活美学。本论文主要立足生活美学的学术视角,对林语堂审美文化观念的内涵、特点与成因进行解读,并对其做出相应的评价。我们希望能借此将林语堂研究推向深入,同时也能推动和促进当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本论文先对生活美学做出了界定。我们认为生活美学是以人类的“此在”生活为动力、为本源、为内容的美学,是彻底落实终极关怀使命的美学,是真正的人类学美学。生活美学与传统理论美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把哲学美学的研究中心,从对美的本质的根源性研究转向了对于作为一种生命存在方式的审美文化形态的研究。也就是说,生活美学不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把审美看作认识或反映现实的一种手段,而是从存在论的高度把审美视为人的最根本的生存方式。在明确了生活美学的内涵以后,我们分四章对林语堂的生活美学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一章分别从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等层面探讨了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的具体内涵。林语堂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以实现悠闲舒适的生活为最终目的。他提倡“田园式都市”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机械与美相结合的自然观。林语堂认为人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应该保持着自由的关系,人既要对社会责任有所承担,以一颗博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同时又要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他试图平衡好入世与出世间的关系,积极参与革命与捍卫个体自由构成了他社会观的两大要素。在人生观上,林语堂认为人生具有悲剧性底蕴,但越是这样人越应该保持幽默达观的心态,笑看人生的沧桑变化。他的人生观可以说是悲剧人生的赞美诗。总之,林语堂的生活美学可以说是审美生活化和生活审美化的双重变奏。在他看来,美与生活如影相随,相伴而生,美既不高蹈于人类生活之上,也不隐匿在人类生活背后,它就消融在感性具体、充满鲜活生命力的人类生活之中。第二章主要探讨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的性质特点。林语堂的生活美学观念首先以近人性、抒人情为主要特点,另外它是直观感悟的而不是分析理性的,它只是片断的观念感受的连缀而并不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可以说,林语堂的生活美学观念贯穿着鲜明的“近情”精神。另外,林语堂的生活美学观念又呈现出多元杂陈的特点。林语堂博纳古今、汇通东西,其思想观念、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都具有多重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他的生活美学成为多种文化因素融汇杂糅的综合体,既充满矛盾又和谐融通。可以说,林语堂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半半”思维。第三章从现实与理论两个层面探讨了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的成因。首先谈历史成因。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剧变为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时代动因;而林氏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则构成了他生活美学观念产生的地域环境,我们主要探讨了闽南、北京和上海三地的地域文化对林氏的影响。其次谈思想渊源,主要分中、西两大部分。其中基督教信仰奠定了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的基石,西方近现代哲学和美学(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和克罗齐的表现主义为代表)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同时林语堂还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修养,儒家哲学中的积极入世、道不远人、中庸和谐以及道家哲学中的逍遥闲适、道法自然、守雌致柔等都是其生活美学观念的理论源泉。第四章对林语堂的生活美学观念做出评价。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的提出,方面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崇尚诗意生存的人生理想的现代复兴,另一方面也是他面对20世纪上半叶民族、时代的生存困境而做出的一种思考和选择。他的生活美学观念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有对西洋文化的学习与借鉴,他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代士人”。另外林语堂的生活美学观念与三、四十年代其他学者的“人生艺术化”主张,以及当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既有相似之点又有不同之处,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林语堂的生活美学观念也有自己的一些局限和不足,例如与时代、社会的隔膜,体系性不强等。但不管怎么说,林语堂都应算是特定历史语境中出现的独特的“这一个”,正是这种独特性使他在中国近现代美学领域具有了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