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bFGF shRNA介导caveolin-1/VEGF通路对跑台训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区神经血管再生的变化及其机制 方法: 将成年SD大鼠19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operated, S, n=18)、模型组(Model, M7/M28, n=36)、模型训练组(Exercise Model, EM7/EM28, n=36)、干扰RNA模型组(siRNA Model,siM7/siM28, n=36)、干扰RNA模型训练组(siRNA Exercise Model,siEM7/siEM28,n=36)、阴性对照干扰RNA模型训练组(negative control siRNA Exercise Model,NCEM7/NCEM28,n=36),共6组。造模前两天siM7/siM28、siEM7/siEM28、NCEM7/NCEM28侧脑室分别注射干扰RNA病毒(5μl,5E+8TU/mL)和阴性对照病毒(5μl),采用改良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每组均于MCAO后1、7、28天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EM7/EM28、siEM7/siEM28、NCEM7/NCEM28从MCAO后2天开始跑台训练。各组分别随机观察至7天或者28天,每组均取5只大鼠行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余下用WB法检测缺血半暗区bFGF、caveolin-1、VEGF、Sema3A表达量,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VEGFR/CD34、Brdu/Nestin表达,RT-qPCR检测缺血半暗区bFGF mRNA表达,电镜观察缺血半暗区神经元形态和突触的超微结构。 结果: 1、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 S组均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余各组在MCAO后1、7、28天,EM组与同期M组比较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P<0.05);siEM组与同期siM组比较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P<0.05);siM组与同期M组比较神经行为学评分增高(P<0.05)。 2、TTC染色结果 MCAO后7、28天,除S组无明显梗死灶,余各组均可见大小不同的白色梗死灶,其中EM组与同期M组比较白色梗死面积减少(P<0.05);siEM组与同期siM组比较白色梗死面积减少(P<0.05);siM组与同期M组比较白色梗死面积增大(P<0.05);NCEM组与同期siEM组比较白色梗死面积减少(P<0.05)。 3、大鼠脑组织结构改变 HE染色:S组未见明显结构异常;M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结构排列比同期EM紊乱;与M组比较,siM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之间结构变化更加严重,出现明显的空隙,组织坏死溶解后产生明显空洞。 4、大鼠脑缺血半暗区bFGF、caveolin-1、VEGF、Sema3A表达 MCAO后7、28天,与S组比较,M组bFGF、caveolin-1、VEGF、Sema3A表达均上调(P<0.05);MCAO后7、28天,EM组与同期M组比较bFGF、caveolin-1、VEGF表达均上调,但Sema3A表达下调(P<0.05);MCAO后7、28天,siM组与同期M组比较bFGF、caveolin-1表达均下调(P<0.05);MCAO后7天 siM组与M组比较VEGF表达均下调(P<0.05),MCAO后28天,siM组与M组比较VEGF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5、缺血半暗区Brdu/Nestin、VEGFR(FIK-1)/CD34表达 (1)Brdu/Nestin荧光双标结果 MCAO后7、28天,EM组与同期M组比较, Brdu/Nestin阳性细胞数表达显著增多(P<0.05);siM组与同期M组比较, Brdu/Nestin阳性细胞数表达显著减少(P<0.05)。 (2)VEGFR/CD34荧光双标结果 MCAO后7天,EM组与同期M组比较,VEGFR/CD34阳性细胞数表达显著增多(P<0.05),siM组与同期M组比较,VEGFR/CD34阳性细胞数表达显著减少(P<0.05);MCAO后28天,各组间比较VEGFR/CD34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6、大鼠脑缺血半暗区bFGF mRNA表达 MCAO后7、28天,siM组bFGF mRNA表达量将近是同期M组50%,NCEM组bFGF mRNA表达量与同期EM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7、缺血半暗区神经元形态和突触的超微结构 S组可见突触外轮廓清晰,突触数目众多,突触结构清晰,神经元形态正常,其余各组均可见突触肿胀,轮廓不清晰部分区域突触不连接,神经元肿胀,其中siM组较其余实验组结构破坏严重,典型的突触结构已不存在,神经元肿胀明显。 结论: bFGF shRNA作用于caveolin-1/VEGF通路抑制跑台训练大鼠缺血半暗区神经血管再生,从而影响神经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