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农业生产中大规模的水土开发和能源消费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对“水-土地-能源-排放”四要素开展研究能为我国农业(指狭义的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基于水土匹配视角,分析了中国大陆及30个省级行政单元水土资源匹配度和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时空指数分解分析模型(ST-IDA)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别对中国大陆30个省的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据此提出农业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
(1)2006-2017年间,中国大陆水土资源匹配度年际变化明显,呈“两阶段”波动上升趋势,由1.19×106m3/km2增至1.35×106m3/km2;且大致以长江为界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同时,各省水土资源匹配度的变化趋势和稳定性差异明显。结合研究期间各类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后认为,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差异与水土资源的空间错配是水土资源匹配度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2)2006-2017年,中国大陆及各省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均呈现出波动变化趋势。对中国大陆整体而言,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呈“三阶段”上升趋势,由25.42tCO2e/km2增至35.56tCO2e/km2,且增速逐渐加快。对各省而言,除个别省份外,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均有所增长。同时,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
(3)时间维度上,在整个研究期间,对于多数省份而言,单位农业用水经济产出和水土资源匹配度分别是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和次要增碳因素,而农业碳排放强度是主要减碳因素。但受水土资源条件、农业生产效率及水资源丰缺状况变化的影响,在不同时间段,各省水土资源匹配度、农业碳排放强度及单位农业用水经济产出的作用方向及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空间维度上,分别受水土资源条件、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地表水资源条件的影响,水土资源匹配度、农业碳排放强度及单位农业用水经济产出在对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增量的贡献率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4)最后,本文认为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完善农村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能源消费结构、推行免耕、实行农业轮作等应是我国不同地区实现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能源消费有关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举措。
(1)2006-2017年间,中国大陆水土资源匹配度年际变化明显,呈“两阶段”波动上升趋势,由1.19×106m3/km2增至1.35×106m3/km2;且大致以长江为界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同时,各省水土资源匹配度的变化趋势和稳定性差异明显。结合研究期间各类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后认为,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差异与水土资源的空间错配是水土资源匹配度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2)2006-2017年,中国大陆及各省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均呈现出波动变化趋势。对中国大陆整体而言,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呈“三阶段”上升趋势,由25.42tCO2e/km2增至35.56tCO2e/km2,且增速逐渐加快。对各省而言,除个别省份外,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均有所增长。同时,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
(3)时间维度上,在整个研究期间,对于多数省份而言,单位农业用水经济产出和水土资源匹配度分别是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和次要增碳因素,而农业碳排放强度是主要减碳因素。但受水土资源条件、农业生产效率及水资源丰缺状况变化的影响,在不同时间段,各省水土资源匹配度、农业碳排放强度及单位农业用水经济产出的作用方向及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空间维度上,分别受水土资源条件、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地表水资源条件的影响,水土资源匹配度、农业碳排放强度及单位农业用水经济产出在对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增量的贡献率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4)最后,本文认为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完善农村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能源消费结构、推行免耕、实行农业轮作等应是我国不同地区实现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能源消费有关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