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是中国古代丈化典籍中的一朵奇葩,而典故在其中的应用则是唐诗特色之一。因此,在翻译唐诗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其中的典故便成为一个为众多翻译者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唐诗中典故的英语翻译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寻找一条英译唐诗典故的妥善之路。 翻译典故本已不易,而翻译唐诗中的典故,则难上加难。本文为了能够对唐诗中的典故作一系统而透彻的研究,详细分析了典故的各种来源,并由此总结出典故的定义及特征,得出典故具有深厚丈化渊源的结论。接下来,为了找出妥当的典故译法,本文回顾了现有的翻译原则及方法,即忠实原则和等效原则,源语取向译法和目的语取向译法,及两种方法各自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在具体翻译中所采用的翻译技巧。然后,本丈研究了典故翻译的本质和特点,具体分析了典故翻译的单位和层面,以及在典故翻译中存在的几对矛盾关系,指出翻译唐诗中的典故,应以该典故所在的诗节或全诗为翻译单位,而翻译层面应为该典故的深层含义或隐含意义。而非典故的字面意思。接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了在唐诗典故的翻译中,目的语取向译法比源语取向译法更具可行性:一.从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的类别及期望;二.从一般意义上翻译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的本质、目的及效果;三.从典故翻译的角度比较分析典故的深层含义与字面上的丈化信息、上下文一致与字面对应的矛盾中谁更具优先权。从以上的分析中,本丈作者证明只有从目的语或目的语作者为主的翻译,才能被英语读者接受和认可。紧接着以—二的理论论证,本文对具体唐诗典故翻译的实例作了比较和评价。首先,在总结已有翻译批评原则的基础上,本文作者总结出新的适合唐诗典故的翻译评论标准,并根据这些标准,对同一文本的不同译本作了比较与评价,从翻译实践的角度上证明了在翻译唐诗典故时,目的语取向译法比源语取向译法更为妥当。 基于以上理论及实践方面的分析及论述,本文得出这样的结论:唐诗翻译的一般读者应为英语读者,而为了让这些读者接受并喜欢唐诗,译者应该充分考虑到中英语言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及英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尽量使自己的翻译易于接受、便于传播。最后,本文指出,目的语取向译法的涵义是与时俱进的,目的语与源语之间的差异愈大,目的语取向译法就愈接近意译法,而与源语取向译法之间的距离就愈远,反之亦然。因此,当目的语与源语之间几乎不存在差异时,目的语取向译法与源语取向译法之间凡乎不存在什么区别,而翻译也就没有太大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