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eter Drucker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个世纪像二十世纪那样,经历了如此多和如此剧烈的社会变革,正是这种正在进行的让人激动人心的社会经济变革和企业实践吸引我转向本命题的研究。本文的基本问题就是寻找和探究在行动者的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知识是如何影响或决定企业组织的结构特性及其组织形式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组织设计的知识基础论(KBTOD)。 古典组织理论关注于劳动分工和通过协调来对各单元进行整合,其目的在于发现隐藏在有效的组织设计后面的一般原则。与古典组织理论相反,权变理论则认为没有一个最有效的组织设计适合于所有的情境,根据环境的不同,不同的组织设计可能会导致同样的绩效水平。大多数研究认为组织规模、技术和环境条件均对组织设计的有效性产生影响。然而围绕上述权变因素的争论让人越来越认识到,规模、技术或环境等因素不能充分地解释企业组织设计的差异性。这个问题有两种方式来解决:一是将几个变量组合成一个更加复杂的模型;二是试图寻找隐藏的变量,即导致上述因素影响结构差异的原因。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组织设计的差异可以由组织中运用的知识系统的性质来解释,最有效的组织模式依赖于企业拥有的知识系统的结构和特性。 但目前的大多数文献都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分析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组织结构的相应变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型企业,对一般的企业组织及其结构本身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在企业的知识基础论的总结和系统化的基础上,从知识的本质和特性出发,分析知识与组织要素和结构特性的关系,构建一个全新的组织设计理论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现有的主要组织结构形式和既有的组织设计理论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进行检验。本文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第一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组织,企业是一种知识获取、知识运用和知识保护的有效制度。只要承认人的有限理性,企业的存在都有充足的理由。企业作为一种知识替代机制和知识整合机制,表明企业在知识获取、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方面比市场机制更有效;而企业作为一种知识保护机制,表明企业在知识储存和知识保护方面比市场机制更有效。 第二章则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个人和组织知识的性质和知识特性。知识在本质上既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企业组织作为一个知识系统的本质在于企业组织为知识获取、存储、运用和保护提供了一个场所或者互动的环境。 第三章的目的在于探讨知识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本文在Leavitt的组织要素钻石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组织六要素模型。组织拥有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决定了组织要素的状态及其组合结构;组织中知识的核心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组织结构的复杂性、规范性和集权化程度。 在前三章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构建组织设计的知识基础论模型。组织设计 的知识基础论模型分两个层次展开论述: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第四章主要从 封闭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明确系统中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在此 基础上导出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封闭系统模型从两个方面展开:不存在机会 主义条件下和存在机会主义条件下的KBTOD模型,其中不存在机会主义条件 下的hTOD模型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第五章则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着手,分析在组织与环境互动的情况下,组 织设计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构建开放系统的KBTOD模型。本文认为, 规模、技术、环境等权变因素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可以视为组织中的知识存量。 知识结构或知识特性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结构特性和组织设计的变化。 在KBTOD模型的基础上,第六章提出组织结构的两大基本模式:以知识 应用为基础的组织结构和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组织结构。通过对不同组织结构 形式的分析发现,特定的组织结构及其特性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与组织中的知识 存量、结构以及特性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组织结构形式的出现和更 替可以看作是知识存量、结构和特性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第七章从组织设计理论的演进历程角度,对历史上出现的古典组织设计理 论、新古典组织设计理论和现代组织设计理论从历史背景、理论视角、基本假 设、关注重心和基本观点等方面分别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分析,运用组织设计 的知识基础论对其分别进行评述,并阐述其主要的理论贡献和存在的不足。 结合第八章的案例分析可以认为,组织结构从简单/稳定/机械式向复杂/动态 /有机式的演进的趋势本质上是由于组织为了适应知识总量、知识结构和知识特 性的变化的结果,既有的组织设计理论反映了环境和知识的变化,从某种程度 上可以看作是这一实践演进过程的反思、归纳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