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气候消费不可避免存在“搭便车”现象。一直以来,国际社会寄希望于国际谈判合作来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但是谈判效果不尽人意。随着《京都议定书》第一期减排承诺到期,很多国家表示不会对第二期减排目标做出承诺。尽管如此,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低碳经济将成为下一个世界经济增长点,并想方设法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印度等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纳入到减排体系中。碳关税、碳排放交易体系、碳足迹标签都成为发达国家所采取的贸易手段,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产生倒逼作用,另一方面为国内新能源战略、环保产品市场建立保护体系,设置贸易壁垒。于此同时,自由贸易区正在蓬勃发展,但是FTA毕竟有别于国家主体,在传统贸易壁垒失去作用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积极寻求新的贸易保护媒介。环保和节能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题,国家间所采取的贸易壁垒更倾向于使用环保、减排等标准和要求,间接起到贸易保护的作用。碳足迹贸易壁垒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为了对碳足迹贸易壁垒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本文应用图形、表格及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文章内容进行阐述。从研究内容来看,全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论文首先介绍了碳足迹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和特征;然后分析了FTA设置碳足迹贸易壁垒的必然性;最后阐述了中国可能在FTA框架下遭遇的碳足迹贸易壁垒及其应对措施。在“碳足迹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和特征”部分,本文从国际、国家角度说明了碳足迹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并通过碳足迹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三者之间的比较,得出碳足迹贸易壁垒更具合理性、合法性、隐蔽性和倾向性的特征。“FTA设置碳足迹贸易壁垒的必然性”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并选取了美新FTA、美韩FTA、EU和NAFTA四个FTA进行了具体的研究。该部分先对美新FTA和美韩FTA进行对比,分析FTA内如何设置碳足迹贸易壁垒。对于EU,本文主要对欧盟的减排政策、碳足迹建立状况、内部贸易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用欧盟生态标签与碳足迹标签进行了比较,发现区别化的市场准入会对欧盟内部商品流动产生阻碍作用。对于NAFTA,本文研究分析发现:加墨两国对区内贸易的依赖程度很大,墨西哥存在“碳泄露”风险,并且商品在低碳市场存在竞争劣势。针对这些问题,墨西哥也正在积极筹建本国的碳足迹制度加以应对。通过上述分析发现:FTA在短期内存在设置碳足迹贸易壁垒的空间,并且碳足迹贸易壁垒的溢出效应可能在自由贸易区内比区外更明显,碳足迹贸易壁垒可能会强化FTA内产品原产地规则。在“中国可能在FTA框架下遭遇的碳足迹贸易壁垒及其应对措施”部分,本文先对中国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发现中国在FTA内遭遇的碳足迹贸易壁垒最可能来自中韩、中日韩FTA。针对这一现状,本文认为政府应该关注中国建立碳足迹制度的重要性,并强调在建立碳足迹制度时要同时注重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避免沦为高碳产品倾销场所;其次,在产品竞争力方面,本文建议从企业和国家两个层次入手,企业应该采取优化供应链管理、开发低碳技术等措施,而国家需要增加新能源开发等低碳技术的投入,尤其是要对处于低碳竞争劣势的中小企业增加引导、支持;最后,中国应充分利用FTA框架,推动碳足迹标签互认,减少市场准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