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学者们往往通过考察语言各个分支的习得情况,进而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现状。在一些研究中,研究思路具有线性特点,如探讨某一因素与结果之间的线性因果关系。但是在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中介语系统是一个复杂动态系统,整体与部分之和之间并非对等关系,因此不可用将整体拆分为部分进行探讨的方法加以研究。此外,某一结果并非由单一因素所致,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997年,Larsen-Freeman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引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自引入国内以来,国内学者将其应用于实证研究,研究成果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二语学习者语言特征的探讨,二是学习者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三是学习者个体研究。目前的实证研究均是从宏观角度切入,如学习者词汇发展、同伴反馈研究、学习者个体差异等等。宏观层面的研究所面临的问题是无法确定影响系统发展的全部因素。因此,本文从微观角度切入,在学习者语言特征中选择“不”否定构式产出进行研究,通过观察复杂度、多样性、准确度三个子系统的发展情况构拟“不”否定构式产出系统的整体发展路径。在学习者“不”否定构式产出系统发展过程中,找到发展阶段转换的关键节点,并结合学习者语言使用实例找出阶段转换出现的原因。本文研究方法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方面,我们综合语言产出质量和词汇丰富性的测量标准,确定“不”否定构式产出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为复杂度、多样性、准确度。所涉及到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极大极小值图法、移动均值差、去趋势化、移动相关图以及再抽样技术和蒙特卡洛模拟。运用以上数据分析方法,描述三个子系统在观察期内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子系统之间的互动情况,进而构拟出“不”否定构式产出系统在观察期内的发展情况,确定发展阶段,找出阶段转换的关键节点。定性分析方面,结合具体构式使用实例,对阶段转换原因作出解释。据本文研究,我们发现学习者“不”否定构式产出系统是一个复杂动态系统,具备复杂性、动态性、初始状态敏感性等特点。首先,学习者“不”否定构式产出系统在9周内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系统内各子系统自身也在发展变化,各子系统之间不仅存在互动关系,而且互动关系也在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因此,其具备复杂性和动态性。其次,学习者语言水平不同,“不”否定构式产出系统的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该系统具有初始状态敏感性的特点。需指出的是,学习水平并不是影响发展路径的唯一因素。具体来说,6位学习者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不“否定构式产出系统发展较快。高水平(A等级)和中水平(B等级)水平学习者在观察期内均经历了两种发展状态。A等级学习者“不”否定构式产出系统经历了变异状态、引子状态、变异状态三个发展阶段;B2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前期的引子状态和后期的变异状态,B11比较特殊,始终处于引子状态,但在其“不”否定构式使用模式中,我们能够看到打破引子状态的尝试;低水平(C等级)学习者则始终处于引子状态,但在其中我们也看到了变化。此外,本文还发现学习者对复杂度、多样性、准确度三个子系统的关注顺序为准确度、复杂度、多样性。第三,本文印证了基于使用(usage-based)的语言发展观。在对语言使用实例的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使用频率、认知能力在学习者语言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学习者最初对语言的使用是从固定搭配开始的,如对近似固定搭配“不好”的高频使用,使得学习者逐渐掌握了构式“不+A”更为多样的表达方法,如从“心情不好”到“心情不舒服”的表达。此外,学习者有可能会在对话中吸收对方的一些语言表达形式。C1第4周与同桌对话时,对方使用了“汉语水平不高”类似的表达,C1将此对话记录于日记中。C1常用“不好”来说明汉语水平,但在第7周时出现了“因为还不高我的汉语水平”这样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