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居各类恶性肿瘤之首,是全世界癌症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早期确诊十分重要。常规超声检查以无创、简便、价廉等特点逐渐成为诊查胸膜下肺肿块的方法之一,可以观测病灶形态、内部回声、血流情况等信息,对该类疾病进行实时引导下穿刺活检,但在肿块良恶性诊断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众所周知,肿块的良恶性与其硬度存在一定关系。对于胸膜下肺肿块,我们不能通过传统的触诊评估组织的硬度,当然,常规超声也不能反映组织的硬度信息。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由Ophir等提出,它通过检测组织的硬度属性来判断其良恶性,在乳腺、甲状腺等浅表器官的检查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作为新的远程“触诊”手段,在对诸如肝脏、胆囊、肾脏等较深或局部有肋骨遮挡的胸腹部器官的评估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迄今,超声弹性成像在胸腔疾病的研究中几乎没有。本课题运用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对胸膜下肺肿块的硬度进行研究,将所得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旨在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在胸膜下肺肿块的诊断价值。 研究对象: 本研究收集分析了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肿瘤科及胸外科住院,且经胸部 CT检查发现存在胸膜下肺肿块的患者67例,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24例,共计69个病灶,其中1例女性患者有3个病灶,病灶位于左侧肺部35例,位于右侧肺部34例;患者年龄范围18~77岁,平均年龄57±7岁;肿块均紧贴胸膜,且经常规二维超声能够清晰显示,最大径线范围为2.1~7.7cm,平均最大径线3.3±0.7cm;所有病例均经过超声引导下穿刺或手术获取病理结果确诊。 方法: 用常规超声及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对67例经胸部CT检查发现存在胸膜下肺肿块患者的69个病灶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将检查所得常规超声诊断、虚拟声触诊组织成像分级、虚拟声触诊组织定量剪切波速度与病理结果对照,绘制ROC曲线,确定虚拟声触诊组织成像最佳良恶性分级界点及虚拟声触诊组织定量最佳良恶性分级剪切波速度。根据上述结果,计算相关统计学指标。再将虚拟声触诊组织成像及虚拟声触诊组织定量分别与常规超声进行比较。 结果: 病理结果:在67例病例的69个病灶中,恶性病灶48个,包括肺鳞癌20个、肺腺癌23个、肺腺鳞癌1个、肺梭形细胞肿瘤1个、肺转移性瘤(本例为乳腺癌肺转移)3个,良性病灶21个,包括机化性肺炎15个、肺结核3个、肺结核性肉芽肿1个、肺神经鞘瘤1个、肺炎性假瘤1个。虚拟声触诊组织成像最佳良恶性分级为 IV级,虚拟声触诊组织定量最佳良恶性分级剪切波速度为2.74m/s。虚拟声触诊组织成像技术在胸膜下肺恶性肿块诊断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1.0%、准确性为85.5%;虚拟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在胸膜下肺恶性肿块诊断的敏感性为85.4%、特异性为85.7%、准确性为85.5%;常规超声在胸膜下肺恶性肿块诊断的敏感性为62.5%、特异性为47.6%、准确性为58.0%。在胸膜下肺肿块的良恶性诊断中,虚拟声触诊组织成像技术与虚拟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Z<1.994,P>0.05);虚拟声触诊组织成像技术、虚拟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分别与常规超声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Z均>1.994,P均<0.05)。 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胸膜下肺肿块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为该类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全新方法,对常规超声的诊断做出了信息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