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抒情理论研究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知名的抒情大家,他的作品渗透着浓浓的抒情气息,他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无论是对抒情作品的创作,还是对抒情理论的阐发,沈从文均著述颇丰。而目前众多学者的研究指向的是沈从文的作品研究,部分学者对沈从文的文学理论进行了深挖,然而对这一抒情大家的“抒情理论”却缺乏深入细致、系统性的研究发掘,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空间。
  本研究着重从沈从文抒情理论的内涵、沈从文抒情表达理论、沈从文抒情理论的价值来进行分析。旨在厘清沈从文对“情”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对“抒情”的认识和具体操作究竟如何实施的论述以及这一理论的价值所在。
  第一章重点分析沈从文抒情理论的情感内涵观。情感内涵观念是沈从文抒情理论的基础。简单来说,沈从文对情的理解包含了三大块最基础内容,即情绪、情欲、情感,三者均是沈从文概念里的“情”之所在,但含义不尽相同。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中产生的主观体验”。喜、怒、哀、乐、忧都是人的惯常情绪。而情欲则指向“欲念”、“欲望”,尤指“对异性的欲望”。沈从文对情的论述中,除情绪外,对情欲的关注也尤其多。最后是情感,情感则是带有理性的爱憎、反感、悲悯,这些都是沈从文抒情操作里的惯用材料。
  第二章探讨了沈从文的抒情表达理论,详细分析了从“共情”到“重造”表达的目标指向。具体的抒情步骤则分为四大步:“情感的发炎”、“情绪的散步”、“情绪的体操”、“抽象的抒情”,由此步步推进。此外,由于情绪、情欲、情感在抒情表达中的运用的区分,出现了沈从文所传达出的三种抒情的偏向,即情绪占比远大于情感加情欲所导致的倾泄失控、情欲占比远大于情绪加情感所指向的,由情欲主导的人性讴歌及情感占比远大于情绪加情欲所指向的情感主导的神性赞歌。在抒情技巧的应用方面,沈从文突出表现在跨媒介抒情技巧的应用,多处将创作音乐及创作绘画的手法转移到文学中来,实现了跨媒介创作手法的融合。
  最后一章分析沈从文抒情理论的成因与价值。沈从文抒情理论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具有很强的实操性,沈从文的跨媒介抒情、诗化审美抒情、实践操作抒情法开创了一个具有十足个性的以情论抒情的诗性抒情理论新范式。这一理论影响了大批的文学作家与民众,在现代抒情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其他文献
严歌苓以高超的叙事艺术创作了多部佳作,在当代文坛享有盛誉。论文借助叙事学的理论知识探析她的小说特色。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绪论部分:一是阐明家庭背景、部队生活和留美经历等对严歌苓小说创作的影响。二是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和叙事结构等角度,对严歌苓的小说叙事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和评价。三是指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如严歌苓利用“我”的身份差异形成互文性,借用固定式人物内视角实现了对
学位
丁惟汾(1874—1954)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风云人物,他不仅有功于革命,在学术上也颇有造诣。《方言音释》(以下或简称《音释》)乃丁氏集大成之作,全书旨在逐条逐词训释、疏解扬雄《方言》中的语词,注疏之突出特色在于“以音释义”,即以“声近义通”为原则训解字形、语义之间的种种关系,故“声训”是此著作训解词语的典型方法。因丁惟汾于政治方面多有事功,而其学术成就鲜有论述者,我们即从“声训”角度对《音释》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大批以小城镇为叙事背景的小说。小城镇作为不同于城市与乡村的独特地理空间,呈现出融合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文明的特点,具有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特性。在以往的研究当中,这种城乡之间的小城镇叙事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描写小城镇人物与文化的文本处境尴尬且模糊。研究者往往将其归于乡土文学的范畴内进行解读,但小城镇已经呈现出不同于乡村的特质,且小城镇作为中国社会实际存在的空间实体,这一包
联绵词是一种特殊的汉语词汇,从古到今,很多学者都对联绵词进行过探究分析,综观前人的论述,各家对联绵词的界定和认识并不尽相同。在传统联绵词观念中,联绵词并不单指“双音节单纯词”,主要指那些在特定语境中结合较为密切、整体表意的词或词组。现代联绵词观念主要是指双音节单纯词,认为联绵词是不能拆开来解释的。现代也有一些学者对双音节单纯词的观念持质疑态度,认为联绵词主要来自于同义联合型的复合词,是可以分开训释
学位
毛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抄书家、校书家。其所藏书多达八万四千册,刻书达六百五十种,抄书达四百四十种,校书达三百种。在朝代转换之际,为保存、传播中国古籍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毛晋亦是一名学者、诗人,著有《毛诗陆疏广要》《诗余图谱补略》《明诗纪事》《汲古阁集》等。其中,《汲古阁集》分为《和古人诗》《和今人诗》《和友人诗》《野外诗》四集,前三集为毛晋倡和之作,第四集为杂诗。  《汲古阁集》至
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朱熹携门人林用中至潭州访张栻,并于岳麓书院进行会讲。张孝祥时知潭州,三人曾同游定王台,赋诗酬唱,并有记录此事的作品流传于世。之后,朱熹、张栻、林用中同游南岳衡山,三人一路酬唱,得诗149首,辑为《南岳倡酬集》(《南岳唱酬集》),张栻为之作序。其后,朱熹偕林用中、范念德东归,一路更迭唱和,途中28天,得诗200余首,辑为《东归乱稿》,朱熹作《东归乱稿序》。  朱熹此次潭州
学位
简媜是当代文坛“新古典的现代性灵派”代表作家,也是中国台湾第五代女性散文领军人物,她在散文“跨文体”创作道路上进行了多方位探索。简媜散文集《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梦游书》《女儿红》《天涯海角》等广受欢迎,连获大奖,堪称经典;刘锡庆主编《中国散文通史》、丁帆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和林丹娅主编《台湾女性文学史》等文学史著都对简媜散文进行了述评。  简媜的人生观和散文观深受佛禅文化影响。她大学毕
学位
北郭诗社是活跃在元末明初苏州地区的一个诗社。诗社成员因居住在苏州北郭地区,有共同的志趣爱好,遂结社,后人称其为北郭诗社。诗社成员有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王行、余尧臣、吕敏、宋克、陈则、释道衍、王彝、高逊志、唐肃、杜寅、张宪、周砥、张适、方彝、梁时、钱复、浦源21人。其中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被合称为“吴中四杰”。经考证,北郭诗社的唱和诗存留114首。论文以北郭诗社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学、史学和
学位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汉代以来,对《诗经》注音释义的著作层出不穷。在《诗经》的不同注本中,同一个字的注音存在差异。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0本《诗经》译注本,以《国风》部分的《周南》《召南》《邶风》中40个有注音歧异的字词为研究对象,对这40个字词的注音进行考辨,在个案考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通过分析我们得出,《诗经》注音歧异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六个:(一)因对通假字的认识不同而
学位
“墨道合流”指同属于先秦诸子流派的墨、道两家的一种交汇融合。这一现象发端于战国晚期,最终于东晋完成,其结果表现为墨归于道。  在墨家对道家的吸收方面,以《墨子》文本为切入,可发现,《墨子》后期文本含有鲜明的道家思想。黄老道家对墨家学派亦借鉴颇多,在思想层面,属于黄老道家之列的宋尹学派汲取墨学,主张与墨家相近;在技术层面,《淮南鸿烈》所载之丹法融有墨家技术。在道教组织出现之后,墨家与黄老道家皆为道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