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严歌苓小说的叙事艺术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歌苓以高超的叙事艺术创作了多部佳作,在当代文坛享有盛誉。论文借助叙事学的理论知识探析她的小说特色。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绪论部分:一是阐明家庭背景、部队生活和留美经历等对严歌苓小说创作的影响。二是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和叙事结构等角度,对严歌苓的小说叙事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和评价。三是指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如严歌苓利用“我”的身份差异形成互文性,借用固定式人物内视角实现了对人性的深入勘察,运用时间倒错的方式制造悬念和张力,以西部空间象征纯真自由,等等。
  正文分三章。
  第一章:阐释严歌苓小说的叙事视角。严歌苓的小说极少运用第二人称叙事,惯用的是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在第一人称视角中,严歌苓常常利用“我”之间的身份差异构成叙事张力或形成互文性。在《一个女兵的悄悄话》《人寰》等,严歌苓利用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的经验的差异及对待同一事件不同情感,形成文本的内在张力。《扶桑》《雌性的草地》等通过元叙述的方式,一个“我”交代小说创作题材的来源,如史书记载或作者的亲身经历等,这是真实作者;另一个“我”则是故事虚拟世界中各种事件的旁观者和经历者。前一个“我”经历的真实事件与后一个“我”经历的虚构情节就构成了互文性。第三人称视角叙事中,严歌苓根据审美效果的需要,择取不同类型的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赋予视角以很强的修辞功能。《床畔》《草鞋权贵》等采用固定式人物内视角,通过内心独白等方式,实现了对人性的深入勘探。《老师好美》《白蛇》等运用多重式人物内视角,通过“多声部”和“对话”等手段,对丁佳心和孙丽坤两人的故事予以多重描述与阐释,构成复调性音乐结构。《扶桑》的编辑型全知视角可以进行叙事干预的功能,不断对扶桑的母性品质进行分析评判,增强了作品的理性色彩;《一个女兵的悄悄话》的中立型全知视角,摒弃任何感情色彩,客观呈示了陶小童的生活情景,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约会》则采用戏剧性模式,巧设悬念,突显了母子关系变质的荒诞性,等等。严歌苓通过采用多种叙事视角,取得了预设的审美效果。
  第二章:分析严歌苓小说的叙事时间。严歌苓的小说在时序、时距和频率方面有创造性表现。严歌苓善于运用时序变化增强表达效果,《倒淌河》《少尉之死》等的时间倒错,或者设置悬念,或者增强对比,增强了文本的生动性;严歌苓是电影剧作家,她还把电影手法移植到时距的场景中,《赴宴者》《花儿与少年》利用长镜头,分别展现了董丹洗澡、瀚夫瑞吃饭等场面,强化了画面的逼真性,同时,还运用长镜头中特写、摇移等技法,有效规避了场景的单调与冗长。《寄居者》《灰舞鞋》等使用并列式蒙太奇达到了加快情节发展、暗示叙述者的态度的叙事效果;《寄居者》的交叉式蒙太奇形成张力;《青柠檬色的鸟》的隐喻蒙太奇,把佩德罗离开公寓与鸟飞出笼子的情景相拼贴,暗示他的成长,等等。在《金陵十三钗》中,场景与概要的交替,形成了疾徐有致的节奏,等等。在频率中,严歌苓常使用重复叙事,如《小姨多鹤》中骆驼眼的意象重复,象征了二孩的朴实善良、任劳任怨,等等。
  第三章:论述严歌苓小说的叙事空间。在空间化结构中,严歌苓大量运用圆圈式结构和橘瓣式结构。《少尉之死》《床畔》等的圆圈式结构,意在渲染生的无奈和虚空,体现了“永恒回归”的主题;《人寰》《绿血》等橘瓣式结构,多条线索表现同一主题,深化了文本主旨。在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拓展上,严歌苓的小说个性化十足。物理空间可分为结构空间和主题化空间。赌场、树林等结构空间分别展示人物的失控状态和旺盛情欲;西部作为主题化空间,暗含自由、神秘等意蕴。《一个女人的史诗》《芳华》等心理空间保持了叙事的连贯和灵活性,充满抒情色彩。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虚实对立,形成了文本的张弛节奏。在空间与情节、人物的关系上,严歌苓的小说内涵丰富。根据叙事空间与故事情节的关系,可把情节分为线性模式和非线性模式。《陆犯焉识》《赴宴者》等的线性模式使故事内容清晰明了、流畅自然;《补玉山居》的非线性模式扩展小说内容、强化主题。空间表征法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至关重要,如农村、城市等聚居塑造了或自然淳朴或唯利是图的性格典型,但也表明作者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方面没有创新,等等。
  结语部分:总结了严歌苓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严歌苓展现第一人称视角的互文性、多重式人物内视角的复调性以及西部空间丰厚的文化意蕴等,新颖别致,值得人们的重视。
其他文献
行政诉讼中对第三人的权益救济,关键在于第三人主体资格界定的制度设计。“与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为行政诉讼法新增的第三人认定标准。“处理结果型第三人”的引入扩大了行政诉讼参加之权利主体的范围,亦使界定行政诉讼第三人范围益趋复杂。法律修改后,第三人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的概念未见明晰;检索实务案例,认定利害关系人之第三人资格的操作规则亦未见明朗。深层次认知处理结果型第三人,探寻行之有效的第三人资格审查的适
学位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新时期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但追溯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时起就已展开。延安整风运动、“文化大革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等重大历史事件是理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重要脉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在实践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不断发展和完善,为
学位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短篇小说巨匠,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他以精炼的笔触、冷冽的文风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深刻描绘了日本近现代社会的“浮世绘”图景。他的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主题,对日本社会从近代走向现代进行了极为犀利的洞察与表现。芥川的创作主要是历史小说和现实小说,历史小说主要是从《今昔物语》等古典文学中找到自己的文学主题,展现了人类自私邪恶的本性,对现代社会的传统价值进行反叛与摧毁,后期逐渐转向现实小说
学位
习近平文艺思想既是关于文艺学的重要思想,也是关乎中国发展的重要政治思想。因为,蕴含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既是含有丰富文艺思想的文献,也是含有博大精深的政治思想的政治文本。本论文以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要特征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四个鲜明特征,并分别
学位
格非,在20世纪80时代中后期,以先锋作家的身份出现在文学界,创作了大量以反叛传统、追求形式探索为鲜明特征的优秀实验小说文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学界面临新的时代挑战。苏童、余华等先锋小说作家面对复杂的社会现状纷纷转型,格非作为其中一员,也未停下思考的脚步。他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创作出多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格非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重新思考关于作者、读者、
学位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创作了多篇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小说,比如《废都》、《白夜》、《土门》、《秦腔》、《高兴》、《古炉》、《带灯》、《老生》、《极花》、《山本》等。贾平凹不仅童年时期有过痛苦的饥饿体验,而且还善于在小说中描写人的饥饿状态以及表现饥饿状态下人的言行、内心世界和灵魂挣扎。  本论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饥饿研究视角分析贾平凹1990年以来的长篇小说创作,
学位
语言接触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同时也是当今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语言接触的研究,不仅涉及语言本体的研究,也会涉及到包含在语言接触中的人类文化进程的研究。但是传统的语言接触研究多集中在类型学差异较大的系统之间,对于类型学差异较小的语言接触研究尽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较为薄弱。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愈加频繁,语言接触的
学位
自杀是文学千百年来历久弥新的书写主题,被作家反复吟咏、抒写。1930年代,有不少作家都把自己艺术的目光投射、倾注于自杀书写,自杀者形象及其自杀行为成为很多作品的主人公与素材。据不完全统计,在1930年代文学中有近百部作品包含自杀书写,广泛涵盖了左翼、京派、海派、“战国策”派、东北作家群、台湾乡土小说等数大文学流派,见诸四十余位作家的小说创作以及多位剧作家笔下的话剧创作。当自杀书写在卷帙浩繁的文学作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天马行空的想象、魔幻的感觉、汪洋恣肆的语言都为研究者所称道。他笔下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地体现着莫言的文学观、价值观,“高密东北乡”的女性更是魅力独具,诠释着莫言以生命为信仰的女性观念。“地母”与“女娲”是人类童年时期各种神话、传说中的母性定位,虽然在流传过程中各有出入,但无论哪种流传版本,其强壮、生殖与爱,代表同情、慈悲、安息,代表四季循环、土地、永恒
学位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Gramsci)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民族—人民的文学”是葛兰西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民族—人民的文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阐释“民族—人民的文学”思想的提出原因、思想内涵、思想特点以及影响。  葛兰西在研究拉布里奥拉的过程中接触到实践哲学思想,为“民族—人民的文学”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在列宁的影响下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强大,并且在列宁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