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歌苓以高超的叙事艺术创作了多部佳作,在当代文坛享有盛誉。论文借助叙事学的理论知识探析她的小说特色。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绪论部分:一是阐明家庭背景、部队生活和留美经历等对严歌苓小说创作的影响。二是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和叙事结构等角度,对严歌苓的小说叙事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和评价。三是指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如严歌苓利用“我”的身份差异形成互文性,借用固定式人物内视角实现了对人性的深入勘察,运用时间倒错的方式制造悬念和张力,以西部空间象征纯真自由,等等。
正文分三章。
第一章:阐释严歌苓小说的叙事视角。严歌苓的小说极少运用第二人称叙事,惯用的是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在第一人称视角中,严歌苓常常利用“我”之间的身份差异构成叙事张力或形成互文性。在《一个女兵的悄悄话》《人寰》等,严歌苓利用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的经验的差异及对待同一事件不同情感,形成文本的内在张力。《扶桑》《雌性的草地》等通过元叙述的方式,一个“我”交代小说创作题材的来源,如史书记载或作者的亲身经历等,这是真实作者;另一个“我”则是故事虚拟世界中各种事件的旁观者和经历者。前一个“我”经历的真实事件与后一个“我”经历的虚构情节就构成了互文性。第三人称视角叙事中,严歌苓根据审美效果的需要,择取不同类型的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赋予视角以很强的修辞功能。《床畔》《草鞋权贵》等采用固定式人物内视角,通过内心独白等方式,实现了对人性的深入勘探。《老师好美》《白蛇》等运用多重式人物内视角,通过“多声部”和“对话”等手段,对丁佳心和孙丽坤两人的故事予以多重描述与阐释,构成复调性音乐结构。《扶桑》的编辑型全知视角可以进行叙事干预的功能,不断对扶桑的母性品质进行分析评判,增强了作品的理性色彩;《一个女兵的悄悄话》的中立型全知视角,摒弃任何感情色彩,客观呈示了陶小童的生活情景,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约会》则采用戏剧性模式,巧设悬念,突显了母子关系变质的荒诞性,等等。严歌苓通过采用多种叙事视角,取得了预设的审美效果。
第二章:分析严歌苓小说的叙事时间。严歌苓的小说在时序、时距和频率方面有创造性表现。严歌苓善于运用时序变化增强表达效果,《倒淌河》《少尉之死》等的时间倒错,或者设置悬念,或者增强对比,增强了文本的生动性;严歌苓是电影剧作家,她还把电影手法移植到时距的场景中,《赴宴者》《花儿与少年》利用长镜头,分别展现了董丹洗澡、瀚夫瑞吃饭等场面,强化了画面的逼真性,同时,还运用长镜头中特写、摇移等技法,有效规避了场景的单调与冗长。《寄居者》《灰舞鞋》等使用并列式蒙太奇达到了加快情节发展、暗示叙述者的态度的叙事效果;《寄居者》的交叉式蒙太奇形成张力;《青柠檬色的鸟》的隐喻蒙太奇,把佩德罗离开公寓与鸟飞出笼子的情景相拼贴,暗示他的成长,等等。在《金陵十三钗》中,场景与概要的交替,形成了疾徐有致的节奏,等等。在频率中,严歌苓常使用重复叙事,如《小姨多鹤》中骆驼眼的意象重复,象征了二孩的朴实善良、任劳任怨,等等。
第三章:论述严歌苓小说的叙事空间。在空间化结构中,严歌苓大量运用圆圈式结构和橘瓣式结构。《少尉之死》《床畔》等的圆圈式结构,意在渲染生的无奈和虚空,体现了“永恒回归”的主题;《人寰》《绿血》等橘瓣式结构,多条线索表现同一主题,深化了文本主旨。在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拓展上,严歌苓的小说个性化十足。物理空间可分为结构空间和主题化空间。赌场、树林等结构空间分别展示人物的失控状态和旺盛情欲;西部作为主题化空间,暗含自由、神秘等意蕴。《一个女人的史诗》《芳华》等心理空间保持了叙事的连贯和灵活性,充满抒情色彩。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虚实对立,形成了文本的张弛节奏。在空间与情节、人物的关系上,严歌苓的小说内涵丰富。根据叙事空间与故事情节的关系,可把情节分为线性模式和非线性模式。《陆犯焉识》《赴宴者》等的线性模式使故事内容清晰明了、流畅自然;《补玉山居》的非线性模式扩展小说内容、强化主题。空间表征法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至关重要,如农村、城市等聚居塑造了或自然淳朴或唯利是图的性格典型,但也表明作者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方面没有创新,等等。
结语部分:总结了严歌苓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严歌苓展现第一人称视角的互文性、多重式人物内视角的复调性以及西部空间丰厚的文化意蕴等,新颖别致,值得人们的重视。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绪论部分:一是阐明家庭背景、部队生活和留美经历等对严歌苓小说创作的影响。二是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和叙事结构等角度,对严歌苓的小说叙事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和评价。三是指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如严歌苓利用“我”的身份差异形成互文性,借用固定式人物内视角实现了对人性的深入勘察,运用时间倒错的方式制造悬念和张力,以西部空间象征纯真自由,等等。
正文分三章。
第一章:阐释严歌苓小说的叙事视角。严歌苓的小说极少运用第二人称叙事,惯用的是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在第一人称视角中,严歌苓常常利用“我”之间的身份差异构成叙事张力或形成互文性。在《一个女兵的悄悄话》《人寰》等,严歌苓利用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的经验的差异及对待同一事件不同情感,形成文本的内在张力。《扶桑》《雌性的草地》等通过元叙述的方式,一个“我”交代小说创作题材的来源,如史书记载或作者的亲身经历等,这是真实作者;另一个“我”则是故事虚拟世界中各种事件的旁观者和经历者。前一个“我”经历的真实事件与后一个“我”经历的虚构情节就构成了互文性。第三人称视角叙事中,严歌苓根据审美效果的需要,择取不同类型的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赋予视角以很强的修辞功能。《床畔》《草鞋权贵》等采用固定式人物内视角,通过内心独白等方式,实现了对人性的深入勘探。《老师好美》《白蛇》等运用多重式人物内视角,通过“多声部”和“对话”等手段,对丁佳心和孙丽坤两人的故事予以多重描述与阐释,构成复调性音乐结构。《扶桑》的编辑型全知视角可以进行叙事干预的功能,不断对扶桑的母性品质进行分析评判,增强了作品的理性色彩;《一个女兵的悄悄话》的中立型全知视角,摒弃任何感情色彩,客观呈示了陶小童的生活情景,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约会》则采用戏剧性模式,巧设悬念,突显了母子关系变质的荒诞性,等等。严歌苓通过采用多种叙事视角,取得了预设的审美效果。
第二章:分析严歌苓小说的叙事时间。严歌苓的小说在时序、时距和频率方面有创造性表现。严歌苓善于运用时序变化增强表达效果,《倒淌河》《少尉之死》等的时间倒错,或者设置悬念,或者增强对比,增强了文本的生动性;严歌苓是电影剧作家,她还把电影手法移植到时距的场景中,《赴宴者》《花儿与少年》利用长镜头,分别展现了董丹洗澡、瀚夫瑞吃饭等场面,强化了画面的逼真性,同时,还运用长镜头中特写、摇移等技法,有效规避了场景的单调与冗长。《寄居者》《灰舞鞋》等使用并列式蒙太奇达到了加快情节发展、暗示叙述者的态度的叙事效果;《寄居者》的交叉式蒙太奇形成张力;《青柠檬色的鸟》的隐喻蒙太奇,把佩德罗离开公寓与鸟飞出笼子的情景相拼贴,暗示他的成长,等等。在《金陵十三钗》中,场景与概要的交替,形成了疾徐有致的节奏,等等。在频率中,严歌苓常使用重复叙事,如《小姨多鹤》中骆驼眼的意象重复,象征了二孩的朴实善良、任劳任怨,等等。
第三章:论述严歌苓小说的叙事空间。在空间化结构中,严歌苓大量运用圆圈式结构和橘瓣式结构。《少尉之死》《床畔》等的圆圈式结构,意在渲染生的无奈和虚空,体现了“永恒回归”的主题;《人寰》《绿血》等橘瓣式结构,多条线索表现同一主题,深化了文本主旨。在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拓展上,严歌苓的小说个性化十足。物理空间可分为结构空间和主题化空间。赌场、树林等结构空间分别展示人物的失控状态和旺盛情欲;西部作为主题化空间,暗含自由、神秘等意蕴。《一个女人的史诗》《芳华》等心理空间保持了叙事的连贯和灵活性,充满抒情色彩。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虚实对立,形成了文本的张弛节奏。在空间与情节、人物的关系上,严歌苓的小说内涵丰富。根据叙事空间与故事情节的关系,可把情节分为线性模式和非线性模式。《陆犯焉识》《赴宴者》等的线性模式使故事内容清晰明了、流畅自然;《补玉山居》的非线性模式扩展小说内容、强化主题。空间表征法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至关重要,如农村、城市等聚居塑造了或自然淳朴或唯利是图的性格典型,但也表明作者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方面没有创新,等等。
结语部分:总结了严歌苓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严歌苓展现第一人称视角的互文性、多重式人物内视角的复调性以及西部空间丰厚的文化意蕴等,新颖别致,值得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