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专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参照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标准进行的,新标准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但是,长期以来,中专思想政治课教学,受传统观念与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教学上仅仅停留在学生“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层次上,没有根本解决学生“信与不信”的问题,造成“知”“信”矛盾异常突出,这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探究中专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知”“信”矛盾的成因及转化对策,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品德心理、认知心理和德育接受学理论,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访问、课堂观察的方式寻找思想政治课信度缺乏与“知”“信”矛盾产生的原因。在解决对策上着眼于学生的成长需要,一方面探索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课程类型,改革评价方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同时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充分发挥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消除学生的认同障碍,实现“知”“信”矛盾的转化。 本文通过大量的调查资料分析认为,“知”“信”矛盾的主要表征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喜欢、所学知识主要用来应付考试、对政治课和政治教学逆反、对所学知识不认同、心口不一。这些表征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学科知识自身的问题、教材存在的问题、教学的问题、教师和学生的问题、社会环境问题。通过大量的数据和科学分析,认为:在学科知识上,由于理论上还不完善,有些观点本身还存在着争议,导致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产生怀疑,把它当作是单纯的政治说教和道德说教;在教材的内容上,存在着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矛盾、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矛盾、现实变化快与理论相对滞后的矛盾、通俗性与理论性的矛盾;在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应试教育与德育目标的矛盾、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矛盾、学生求新求异心理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的矛盾、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矛盾;这些矛盾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产生怀疑。在教师本身方面,存在着理论知识陈旧、观念落后、信仰与信念不够坚定、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