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木材作为木结构房梁、桥面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受到外部载荷作用时通常会发生弯曲和受拉破坏。因此研究顺纹拉伸和弯曲作用下的木材破坏对其力学性质研究和实际使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木材破坏过程主要包括初始裂纹的萌生及裂纹扩展过程,其中易产生初始裂纹的部位称之为木材破坏过程中的弱相结构。为了深入探讨顺纹拉伸和弯曲作用下木材破坏过程中的弱相结构及裂纹扩展规律,本研究以马尾松为例,在不考虑木材内部节子和斜纹理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细胞壁多尺度结构中的界面相及其失效机制(3177059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材作为木结构房梁、桥面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受到外部载荷作用时通常会发生弯曲和受拉破坏。因此研究顺纹拉伸和弯曲作用下的木材破坏对其力学性质研究和实际使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木材破坏过程主要包括初始裂纹的萌生及裂纹扩展过程,其中易产生初始裂纹的部位称之为木材破坏过程中的弱相结构。为了深入探讨顺纹拉伸和弯曲作用下木材破坏过程中的弱相结构及裂纹扩展规律,本研究以马尾松为例,在不考虑木材内部节子和斜纹理等宏观天然缺陷的前提下,通过原位监测技术揭示了顺纹拉伸和弯曲作用下无疵小试样木材的起始破坏位置及裂纹扩展规律,精准定位了木材破坏过程中弱相结构;通过显微分析方法揭示了顺纹拉伸以及弯曲剪切应力作用下细胞壁破坏过程中的裂纹萌生及扩展规律,明确了不同破坏断面的细胞破坏类型;系统分析了早晚材管胞间力学性质差异、交叉区域管胞与射线间力学性质差异对木材结构破坏过程中的弱相结构及裂纹扩展的影响机制;阐明了细胞壁主要化学组分变形机制以及壁层间的应力传递规律对细胞壁结构破坏的影响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顺纹拉伸作用下木材破坏过程中的起始位置或弱相结构为早材交叉场区域管胞,并且交叉场区域管胞发生垂直于纹理的横断,裂纹萌生在半具缘纹孔附近的细胞壁S2层。对于早材试样,破坏过程呈现脆性断裂,管胞的主要破坏类型为垂直纹理的横断,并且起始裂纹发生在S2层,随后沿S1/S2界面扩展。对于早晚材试样,晚材管胞会迫使裂纹发生偏转,沿生长轮边界靠近早材一侧纵向扩展,并且裂纹在晚材内部横向与纵向交替扩展,破坏断面呈现锯齿状。在细胞壁尺度上,裂纹横向扩展导致管胞发生垂直纹理的横断;裂纹在木材内部纵向扩展导致早材管胞发生平行于纹理的横断,而晚材管胞之间沿复合胞间层(CML)/S1界面脱粘。2)顺纹弯曲作用下木材破坏过程中的起始位置或弱相结构为试样受拉部位最外侧的交叉场区域管胞,并且交叉场区域管胞发生垂直纹理的横断,裂纹萌生在半具缘纹孔附近的细胞壁S2层。弦向加载顺纹弯曲作用下,木材破坏断面主要表现为锯齿状。对受拉一侧,管胞主要受到顺纹拉伸和LR面内剪切应力,裂纹在木材内部纵向扩展导致晚材管胞之间沿S1/S2界面脱粘,而早材管胞发生平行于纹理的横断;对于中性层位置,管胞主要受到LR面内剪切作用,晚材管胞之间沿S1/S2界面脱粘,而早材管胞发生平行于纹理的横断。径向加载弯曲作用下,木材破坏断面主要表现为锯齿状和横断。对于受拉一侧,管胞主要受到顺纹拉伸和LT面内剪切作用,受拉最外侧的晚材管胞主要发生平行于纹理的横断和沿S1/S2界面之间脱粘,而受拉部位的早材管胞主要发生垂直纹理的横断,并且管胞之间沿S1/S2界面脱粘;对中性层的早材管胞,细胞壁主要发生弯曲破坏。3)顺纹拉伸时早材部位的顺纹拉伸应变和横向收缩应变大于晚材,纵向应变集中发生在早材交叉场区域,并且生长轮边界作为早晚材横向应变差异的力学界面。此外,木材顺纹拉伸受力时射线细胞与相邻的管胞并联顺纹拉伸,其中射线细胞主要变形是胞间层的横向拉伸变形,而相邻管胞主要发生顺纹拉伸变形。射线细胞胞间层的压痕模量为8.84 GPa,小于纵向管胞S2层的纵向压痕模量(22.16 GPa),因此射线细胞胞间层沿木材纵向的拉伸应变能力大于交叉区域管胞沿木材顺纹拉伸应变能力,其结果表明随着顺纹拉伸应变增加应力会出现再分配现象,交叉场管胞承担了较大的顺纹拉伸应力;最后,交叉区域管胞次生壁上较大的纹孔结构易导致纹孔附近的细胞壁产生应力集中。以上均导致顺纹拉伸与弯曲作用时受拉伸的交叉区域管胞成为最先产生应力集中和破坏结构,即木材破坏过程中的弱相结构。4)在细胞壁结构尺度上,复合胞间层到次生壁S2层,其纵向压痕模量从8.19 GPa增加到24.79 GPa,其结果表明管胞受到纵向拉应力时,CML层较大的屈服变形能力会导致应力再分配到次生壁层。静态拉伸和动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表明:顺纹拉伸时细胞壁内变形主要包括纤维素分子链纵向拉伸变形以及沿基体界面之间的剪切滑移变形,并且随微纤丝角增大纵向拉伸变形减小而剪切滑移增大。因此与次生壁S2层相比,管胞顺纹拉伸时S1或S3层内纤维素与基体材料之间发生较大的剪切滑移,使S1或S3壁层产生较大的屈服变形,将应力再一次分配到次生壁S2层。以上壁层间的应力传递规律证实了管胞受到顺纹拉伸应力时细胞壁S2层易产生应力集中,而初始裂纹通常发生在纹孔附近的细胞壁S2层或S2层中壁层厚度差异较大的位置。此外,管胞受到LR或LT面内剪切应力作用时,CML层较大的屈服变形以及不同次生壁层的剪切模量差异也会导致管胞S1/S2界面易产生应力集中。
其他文献
木材是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但由于其设计强度较低,且受拉时易发生脆性破坏,因此木结构建筑的设计跨度和使用范围被限制。为了扩大木结构的应用范围,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材料的性能优势,使其向“大跨、高耸、轻质”的方向发展,木材可通过与其他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理想的结构性能和美观的外形。钢材是一种接近于理想弹塑性的材料,强重比高,适合作为受拉构件使用。但对于受压区的构件而言,如果应用不当,很可能发生局部屈曲和
细胞器基因组是比较基因组学、系统发育学、群体遗传学等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与核基因组相比,细胞器基因组较小,序列为单拷贝、多为母系遗传,不存在基因重组等问题,且序列高度保守,在植物系统发育、起源进化研究中占有独特优势,是植物系统发育研究最常用的有效信息来源。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大量的植物开展了基因组测序研究,基因组测序数据中包含了细胞器基因组的序列,利用这些序列可拼接出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在本
对中小城市路网进行可靠性分析,可以预判城市路网所能承受的交通量增长程度、识别路网中的关键路段,从而提前控制交通需求增长、对关键路段进行相应干预,提高路网服务水平,保障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考虑到多数中小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可塑性较强,对其进行路网可靠性分析可有效保障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论文通过对路网连通可靠性、行程时间可靠性和基于路网容量的可靠性三个阶段的主要分析方法的总结,对路网可靠性
本研究以江苏禾木农博园引种的宝华玉兰(Magnolia zenii‘Cheng’)人工林为研究材料,从开花物候,花芽分化发育,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胚胎发生及种子发育过程中内含物的动态变化几方面,探究宝华玉兰的有性生殖特征,阐明影响胚胎发育的因素,不仅有助于揭示宝华玉兰自然状态下结实率低的机理,还填补了国内外对宝华玉兰繁殖生物学方面研究的空白,并为开展人工授粉促进结实和杂交育种工作提供
植物叶片养分重吸收是指植物秋季落叶前将养分转移到其他活组织中保存或直接利用的一种现象。养分重吸收是植物适应养分限制的重要生态过程,主要受到基因型、林龄、气候和土壤肥力等的影响。人工林生长迅速,对养分有更高的需求,但是关于人工林养分重吸收的规律和影响机制,还未有一致的结论。同时,日益加剧的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氮沉降背景下氮、磷以外大量元素(如:钾、钙,
湿地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最大的碳库之一,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中国政府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积极推进并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由于土壤有机碳周转变化而引发碳源/汇的改变会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而湿地覆被/利用类型会对土壤有机碳的周转与稳定产生有重要影响,因此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固碳特征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位于暖温
21世纪以来,我国人造板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产品环保性能指标要求不断提高的严峻形势,开发低成本高品质人造板产品已成为我国人造板工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大幅度减少胶黏剂用量是降低人造板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特别是降低产品游离甲醛释放量)行之有效的办法。本研究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技术,在木质单板表面构建具有纳米尺度
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和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麦草及其造纸备料废弃物麦糠通过生物炼制技术可以制备纤维素乙醇等各种生物基化学品。木质纤维素原料本身存在天然紧密的结构致使纤维素酶水解的效率受到限制,酶水解得率低。采用温和、绿色的水热法预处理对麦草等木质纤维原料进行预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木质纤维原料的纤维素酶水解得率并联产得到高附加值的低聚木糖,增加生物炼制的经济效益。而麦糠
银杏(Ginkgo biloba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近年来银杏叶用林、果用林、用材林被广泛栽培。银杏叶片内富含多种天然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萜内酯、聚戊烯醇、氨基酸等。各国相继开发了数百种以银杏叶为原料的药品和保健品,银杏叶制品位居中草药销售额之首。气候变化是本世纪以来最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严重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会改变树种丰度和栖息地的分布,也会对
全球气候模型预测21世纪干旱的强度和频度将呈现加剧的趋势,然而关于干旱对生态化学计量比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仍相当有限。本研究首先采用metaanalysis的方法,收集了来自79篇文献的379个案例,探讨干旱对来自不同生态系统的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碳(C)、氮(N)和C:N的影响;然后收集了来自160篇文献的848个案例,研究了降雨增加与减少对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C:N:P生态化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