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活动是人的活动,译者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但很长时间内翻译理论大多聚焦语言层面,提到人的作用也着重考虑忠实原作者或强调读者感受,译者地位长期受遮蔽。随着理论研究发展,特别是“文化转向”带来的文化视角,为译者的身份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充分肯定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译者主体性的概念也有了深入研究。《古文观止》是清初康熙年问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文学读本,精美的选文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水平。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古文观止》英文的全译本,最早的相关英译文为1884年英国翟理斯选译。国内对《古文观止》英译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单篇文本或几个文本选择比较上,少有整体全面视角的英译本研究,而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整体进行的研究更为罕见。罗经国编译的《古文观止<精选>》选取其中三十二篇对中国文化影响力极大、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进行英译。因此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罗经国版《古文观止<精选>》进行整体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体部分首先论述了“译者主体性”及其相关概念,论及译者身份从受遮蔽到被认可的历史过程,再阐释译者主体性的两方面内涵即主观创造性和客观制约性,以及译者主体性概念两方面的原则,即译者双语水平及文化背景与译者的责任心方面。第二章及第三章则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分别详细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罗经国版英译《古文观止<精选>》中的体现。语言层面首先总结了《古文观止》原文的特点,再依次从非文化词、句式及修辞翻译三个方面分析了译者的处理方式及体现的主观创造性。非文化词部分着眼于译者对标题翻译的灵活处理以及用词的达意准确;句式处理部分归纳了译者采用的三种基本方式即与原文保持一致、拆分与合并和句子成分转换;修辞翻译部分从保留原文修辞手法及意象转换两方面进行分析,并皆结合实例详细深入地说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译者文化层面首先说明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一般翻译策略即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再结合本文研究对象《古文观止》总结出罗经国译本中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译者采取异化策略又可分为完全异化和意义补充及加注异化,灵活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用归化策略时又分为删节归化和类比归化,文中同样结合实例说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充分发挥。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作者采用了描述的研究方法来客观地描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深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英译本中的具体体现时,作者还采用了文本对比与分析的研究方法。总之,本文通过对罗经国版《古文观止<精选>》译本进行较细致的汉英对比分析,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具体展现,及其应对文化内涵丰富的中国古典散文的翻译策略。希望本研究能够让典籍翻译得到重视,同时深化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