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没有放弃对“异化”概念的使用,但马克思对“异化”的阐述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导致中、外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只是“劳动异化”,而忽视了异化从哲学到经济学的切换,这是第一重遮蔽。第二重遮蔽在于只聚焦于《资本论》中异化的研究,不重视对关于资本的异化逻辑演化的研究,即“人本逻辑—生产逻辑—资本逻辑—金融逻辑”。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异化的相关论述,进行再阐释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没有放弃对“异化”概念的使用,但马克思对“异化”的阐述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导致中、外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只是“劳动异化”,而忽视了异化从哲学到经济学的切换,这是第一重遮蔽。第二重遮蔽在于只聚焦于《资本论》中异化的研究,不重视对关于资本的异化逻辑演化的研究,即“人本逻辑—生产逻辑—资本逻辑—金融逻辑”。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异化的相关论述,进行再阐释和当代拓展,旨在(1)厘清从前《资本论》时期到《资本论》时期,马克思异化观从人本逻辑向生产逻辑的转变过程;(2)基于资本逻辑和金融逻辑分析《资本论》中围绕资本展开的相关异化,即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中的异化现象以及规避异化的路径;(3)探讨《资本论》中异化思想的当代启示,阐明社会主义国家如何限制和利用资本。首先,以《资本论》为分界,梳理早期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在早期马克思受到黑格尔精神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大量使用带有人本主义的“异化”概念来揭示宗教是人本质异化的产物,而马克思说人真正的解放在于实现政治的解放。因而,随着唯物史观的建立,马克思对“异化”的使用越来越少,并转用经济学的术语来描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因此,在《资本论》中,异化由“明线”变为“暗线”,异化劳动被雇佣劳动以及作为劳动积累的资本所取代。其次,基于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探讨异化,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三个阶段中逐渐发生异化。马克思从雇佣劳动入手,依据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分析了雇佣劳动中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劳动本身、资本家之间的对立。随即指出“拜物教”是异化在商品、货币和资本这三类对象上的认识论表现,即人对物的崇拜、人对金银的崇拜、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资本逻辑下的异化,最终表现为资本悖论,资本自我否定和经济危机。再次,基于金融逻辑探讨异化在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表现。资本主义进入金融资本时代,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的出现必然导致金融资本的独立化,从提供信用服务转变为金融垄断,替代了传统的投资盈利形式,这将导致异化的产生。作为《资本论》的延申,金融资本相关的异化表现为资本利润的异化、资本职能的异化、资本人格的异化、资本关系的异化。最后,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反思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定位,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充分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存在各种形态的资本。因此,要对资本进行有效监管,避免资本的野蛮生长,其首要的任务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其他文献
求知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活动,它体现了人类是有意识、有丰富精神世界的能动存在物,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人类的求知活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在当代科技革命条件下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当代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计算机科技、信息科技、网络科技、虚拟现实科技等催生了网络化的虚拟社会,使人类活动具有了新的社会场域;而随着人类的活动从现实社会拓展到虚拟社会,求知活动也发生了重大的演变,即虚拟性求知活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物种锐减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挑战。回溯人类与自然交互历程,每一个交互阶段,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人类都进行了持续反思,就如何有效化解生态环境危机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产生了许多派别的生态伦理思想。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从“现实的个人”需要出发,将劳动实践、社会制度、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等要素结合起来,从人与自
罗莎·卢森堡是第二国际左派代表人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杰出领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卢森堡都是以一种被批判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下,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到来,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了巨大思潮变化,让人们重新去认识卢森堡思想中一些有价值的部分。所以人们开始摆脱苏联官方对卢森堡的评价,逐渐深入的去研究卢森堡思想理论。但是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大部分国内外学者的聚集点都是在卢森堡的政治经济学以及党内民主
根据微博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显示,仅在2021年第二季度,微博全平台的收入就达到达到5.745亿美元,其中广告和营销收入占比高达87.4%。微博热搜成为滋生网络舆论的新中心,广告主越来越青睐于利用微博热搜宣传商品或者服务,通过引起话题度达到传统广告所不能达到的宣传效果。除此之外,微博名人通过“隐性商业评论+微博热搜付费上榜”的形式,进行商业宣传,也成为默认的广告形式。然而,我国自2015年才开始规制互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教研工作在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面对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教研活动还存在教研员与教师知识转移效果不佳、知识转移意愿低和能力不足、转移中介不适切等等弊病。经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对实践的实地调研,有必要从系统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当下的教研活动,从整个活动的整体出发,关注
随着社会发展,高质量成为教育发展的根本追求,世界各国纷纷将教育目标聚焦到“核心素养”上。2016年,我国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公布,基本确定了未来学生的形象。教育目标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学习和评价等方面的变革。急需处理好“教-学-评”的关系及其改进问题。本研究以深度学习为导向,以单元评价为切入点,力图改进评价策略,以便发挥评价导向、激励、诊断、调控和改进等功能,促进深度学习。本文将单元评价策略界定为一种
深化改革和提高质量的内在关联已在201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得以充分体现。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导向和要求,而“深化改革促进公平”是其四大建设重点之一。由此,乡村学校教学改进需步入深水区且指向高质量教育。文化因素是影响改革深入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深层原因已为业界共识。当前我国乡村学校的教学改进呈现出一种剥离文化脉络的实践样态
在地化教学是为应对因全球化、城市化、标准化带来的自然生态危机、贫困学生的学业质量危机以及乡村青年的地方身份认同危机,而采取的一条自下而上的教学改进路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巩固和接续脱贫攻坚成果,激发乡村学校办学活力,培养乡村少年乡土情感与乡村文化自信,为农业农村发展储备振兴人才,这是乡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相较当前为有效改善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
中学阶段是人的价值观和重要素质得到塑造的关键期,学生在这一阶段对于劳动的看法会影响他们今后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看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诉求,已由单纯追求劳动技能习得转向劳动素养发展和劳动精神培育,因此,在学科课程当中渗透劳动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但当前在初中英语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还存在着渗透意愿低、渗透能力不足、渗透方法不适切和渗透评价不全面等问题。经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对
风险社会是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西欧三大先进思潮、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以及频出的社会实践风险,是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的产生背景。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风险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逐步变迁,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阶段,风险社会形成。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风险产生的现实根源。资本主义社会风险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