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社会化范式作为一种二语习得研究的常用方法现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重视。语言社会化研究的先驱们认为语言社会化受到主观或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着重于运用语言社会化范式研究云南特少民族山苏学生在双语教学课堂的背景下的社会化进程。其目的在于探究汉语和山苏语如何将山苏彝族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与大多数着力于研究西方社会语言社会化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立足与于研究中国本土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社会化进程。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手段以期能多方面展现该语言社会化过程,其中包括:课堂观察,参与者访谈和记录。这些手段的运用能在双语教学的大前提下详细记录语言社会化过程的微观变化。课堂观察是最主要的研究资料收集手段,共覆盖三个班级(8小时)。后续采访了9名双语教学参与者,其中包括:学生、家长、教师等。记录与课堂观察同时进行。本研究探究了山苏彝族学生在课堂环境下如何被汉语及山苏语社会化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山苏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语言态度的变化,并从这些变化中总结出了影响山苏学生语言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发现山苏彝族学生的语言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年级学生对汉语较为好奇并乐于学习汉语,而到了三年级阶段,学生开始对学习汉语有所抵触并有意识的多讲山苏语,直到六年级,山苏学生对汉语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并将它当作第二语言来学习。这些变化与学生所学知识的增长、语言认同感、意识形态的变化、师生课堂活动和社会交际等相关。经资料分析后得出影响山苏彝族学生语言社会化的因素有:政府语言政策、公共媒体、教师课堂行为(包括显性行为和隐性行为)、同学朋友的语言、父母亲的语言态度等。本研究有三个主要发现:第一,山苏彝族学生的语言意识和信念不是固定的,年长的学生对其母语的第二语言的认识更为客观。第二,学生的语言社会化程度并不仅仅由其自身决定,外界环境对语言社会化进程有深刻的影响。第三,在同一班级中的山苏学生的语言社会化程度可能产生差异。对此,本研究对山苏彝族双语教学提出以下建议:学校在教学中应采用更有针对性的少数民族教材,并尽可能的创造汉语交流环境,与此同时也应注重其母语山苏语的保护。望本研究结果能对云南少数民族语言社会化过程的理解提供有用资料并能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和少数民族语言保护领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