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较好的营养和健康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近几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时期,也是转变食物生产、消费结构,提高居民膳食质量的重要时机。相比过去,居民消费水平,尤其是食物消费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我国现实国情是城乡发展差距显著、食物消费数量刚性增长、食物质量要求不断提升、食物安全问题依旧存在,迫切需要增加城乡及区域间膳食营养状况的差异方面的研究。在将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现实基础上,食物消费持续增长、营养需要不断增强将成为常态,城乡和区域间居民食物膳食营养状况的差异继续扩大,加强膳食营养指导研究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事业成败,也是促进我国膳食营养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全球化成为人类社会新的发展现象,面对复杂全新的世界经济环境,我国膳食营养结构必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适时拟定今后我国食物消费与营养保障相关政策,对引导居民合理饮食和均衡营养、养成科学健康生活的方式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居民膳食营养合理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主要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因素。首先为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寻求理论支撑,再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编制我国主要食物与营养素转换表。从城乡居民9种食物消费数量,以及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胆固醇等12类营养素指标与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推荐值进行比较,分析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合理性指数以及空间分异格局。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状况存在显著差异,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数量尚未达到推荐值。从营养合理性的区域差异来看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合理性水平总体呈现“东中部>西部”、“沿海>内陆”格局,内部差异呈现“城镇>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特征。然后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影响城乡居民营养合理性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因素对城镇居民营养合理性的影响要大于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城乡居民营养合理性的最主要2个因素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平均受教育水平,最主要的2个自然环境因素是≥0℃积温和海拔高度。因此逐步缩小城乡及区域营养差别的最关键因素是提高农村居民经济收入与教育文化水平。最后,从国情出发,以上述研究结论为依据,提出均衡膳食营养、提高城乡居民总体健康水平的几点对策建议。包括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异、强化全民营养意识,提高膳食质量、依靠城镇化,促进农村家庭非农业化、加快调整农业结构,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