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生理性支抗正畸矫治技术(Physiologic Anchorage Spee’s-wire System简称PASS)与每根主弓丝上都带有30度连续性后倾弯的M B T直丝弓正畸矫治技术在安氏2类I分类拔牙病例中,分别在牙列排齐及完成阶段上颌磨牙支抗消耗是否有差异性,为临床上正畸医师治疗安氏II类I分类病例选用合适的矫治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在2017年8月至2020年1月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正畸科就诊并完成的安氏II类I分类病例中,随机选择40例安氏II类I分类成年矫治病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25.6±1.6岁)。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0例。A组:采用生理性支抗技术(PASS)矫治,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25.8±1.2岁。B组:采用M B T矫治器配合每根主弓丝弯制30°连续后倾弯技术矫治,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25.2±1.8岁。分别测量每组患者治疗前,牙列排齐后,治疗结束时上颌第一磨牙段基骨宽度。由同一正畸医师对120例上颌模型分别测量3次,取三次测量平均值。通过上颌第一磨牙处基骨宽度变化间接反映上颌第一磨牙前后移动变化,进而比较两种矫治方法在牙列排挤阶段、治疗完成时阶段对上颌磨牙支抗消耗的情况。结果:PASS矫治技术组排齐阶段:排齐后较矫治前基骨宽度平均增加了0.85mm,排齐后与矫治前配对t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矫治完成阶段:较矫治前基骨宽度平均减少了0.98mm,治疗后与治疗前配对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BT+30°弓丝连续后倾斜弯矫治技术组排齐阶段:排齐后较矫治前基骨宽度平均减少了0.10mm,排齐后与矫治前配对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成阶段:治疗后较治疗前基骨宽度平均减少了2.08mm,治疗后与治疗前配对t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同矫治方法的上颌第一磨牙基骨宽度变化对比:排齐阶段:两组间基骨宽度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完成阶段:两组间基骨宽度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PASS矫治技术组:在排齐过程中上颌支抗磨牙不但没有前移还产生了后倾作用。此20例样本未发生上磨牙支抗丢失,达到了支抗储备效果。在完成阶段:矫治后较矫治前上颌支抗磨牙发生了前移产生了支抗丢失。2.MBT+30°弓丝连续后倾斜弯矫治技术组:在排齐过程中,上颌磨牙位置较矫治前基本未发生变化,很好的维持了磨牙位置。在完成阶段:矫治后较矫治前上颌支抗磨牙发生了前移产生了支抗丢失。3.在排挤阶段PASS矫治技术比带有30°弓丝后倾弯的MBT矫治技术有更好的支抗储备效果;在矫治结束时,PASS矫治器比带有30°弓丝连续后倾弯的MBT矫治方法有更好的支抗控制。MBT配合每根主弓丝30°连续后倾弯矫治技术比PASS矫治技术在本实验样本中更加消耗上颌后牙支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