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益生菌的补充可能对改善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相关研究结果存在争议,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探讨灌胃补充经酶裂解和热处理的肠球菌FK-23菌株(lysed Ente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益生菌的补充可能对改善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相关研究结果存在争议,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探讨灌胃补充经酶裂解和热处理的肠球菌FK-23菌株(lysed Enterococcus faecalis FK-23,LFK)是否对卵清蛋白诱导的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具有防护作用,以及LFK是否对小鼠血清IL-10水平产生影响。方法:将4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表示为A组、B组及C组。A组为益生菌治疗组,在给予卵清蛋白腹腔注射及鼻腔激发诱导变应性鼻炎模型的同时给予LFK溶液进行灌胃治疗。B组为阳性对照组,在给予卵清蛋白腹腔注射及鼻腔激发诱导变应性鼻炎模型的同时进行生理盐水灌胃处理。C组为阴性对照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及鼻腔激发,同时进行生理盐水灌胃处理。以上三组小鼠共进行为期3周的造模及观察,在最后一次给药激发后将小鼠放入独立的笼中观察30分钟。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的喷嚏、流涕、搔鼻等鼻部症状,依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予以评分。称取并记录实验终点时各组小鼠的体重。小鼠麻醉后采用摘眼取血法收集小鼠球后静脉血,离心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量血清IL-10浓度。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后取鼻腔黏膜行HE染色,观察鼻腔黏膜组织形态变化。结果:在经历3周的实验后,全部B组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造模成功。实验终点时C组小鼠体重大于A组及B组,而A组与B组小鼠的体重未见明显差异。经益生菌制剂LFK灌胃补充之后A组小鼠鼻部症状评分显著低于B组,但依然高于C组。血清IL-10浓度在各组小鼠之间有显著的差异:B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高于A组,而A组显著高于C组。B组小鼠鼻腔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结构紊乱、组织间隙水肿、嗜酸粒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明显,炎症状态明显;A组鼻腔黏膜相对于B组组织水肿及炎细胞浸润明显减轻,总体炎症状态有所减轻;C组鼻腔黏膜上皮结构完整,排列整齐无肥厚增生,未见组织间隙水肿和血管扩张,无明显炎症状态。结论:通过卵清蛋白腹腔注射及鼻腔激发的方式可成功诱导BALB/c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益生菌制剂LFK溶液灌胃补充对小鼠变应性鼻炎的形成具有防护作用,LFK可显著降低小鼠的鼻部症状评分,改善小鼠鼻黏膜的炎症状态,抑制卵清蛋白诱发的血清IL-10水平。
其他文献
到2018年11月18日为止,我国已有6938家公益基金会,如此之多的公益基金会在推进慈善事业的繁荣发展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重论述到要全面
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慢性病成为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老年人慢性病不仅会对个人造成一定程度的生理与心理损伤,也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在此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瓣膜手术中的疗效。方法:两名研究员参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在Pub Med、Springer Link、Cochran Libary、CNKI
随着儿童旅行市场的蓬勃发展,与旅行过程紧密相连的儿童旅行箱产品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青睐。家长希望通过购买一款儿童旅行箱,能够培养儿童的整理意识和责任感,增强儿
动脉导管为胎儿肺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正常通道,出生后即自行关闭。部分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后肺循环或体循环的血源仍完全依靠动脉导管这一分流管道供血,为动脉导管依
小麦属及其近缘物种中蕴藏着丰富且可利用的优良基因,这些基因不仅可以改进小麦遗传基础还能在提高小麦品质中发挥重要作用。栽培一粒小麦(Triticum monococcum L.ssp.monoco
交通预测问题是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的重要问题,交通速度是衡量交通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交通速度预测不仅可以为交通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为其他道路服务如路径规划提供支
目的通过实验建立大鼠根尖周炎模型后,运用Ca(OH)_2、MTA、i Root BP三种材料分别建立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牙髓血运重建模型,进行Micro-CT影像学检测,并定量研究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 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牙髓血运重建过程中的表达,探究i Root BP和Ca(OH)_2、MTA的不同作用机制,为高流动性
关节型机器人也称为机械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活以及军事中的机械设备。随着机械臂应用的普及化和多样化,对执行器的容错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关节型机器人的执行
目的双膦酸盐是临床中治疗骨质疏松的常用药物,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通路已证实参与糖尿病骨质疏松的骨改建过程,本实验通过研究双膦酸盐不同的给药方式(局部和全身作用)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条件下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是否参与其中发挥作用,为临床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条件下种植体成功率的提高提供理论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