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世纪初,为了培养适应社会急剧变化所需求的新型人才,我国进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课程改革。与此同时,对话教学作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中国,引起了教学目的、教学伦理、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上的空前革命。“对话教学”指的是以对话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方式,是突破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和“独白式”而提出的,它注重合作与探究,呼唤人类合作精神的回归,主张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话教学反应了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需要各级各类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与实践。近年来,也确实有不少语文研究者对对话教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有意义的成果。但他们大多是在理论层面上予以界定,缺少实践性研究;或者在实践上陷入了僵局,没有将对话真正引入到中学语文课堂,无法产生课堂教学的科学、有序和高效,使这种在西方近乎成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却“无家可归”。以上问题是具体的、切实的,同时又是十分重要的,它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停地去探究,去实践。这也正是本人将此作为硕士论文选题的重要原因。国内外有关对话理论和对话教学理论的探究来源已久,涉及的门类也非常广泛。在国外,包括哲学、接受美学、建构主义、社会学、教育学等在内的很多领域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对话和对话教学进行阐释和补充,使对话教学的理论逐渐走向成熟。其代表人物有很多,如20世纪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巴赫金、英国物理学家戴维·勃朗、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德国的克林伯格等。在国内,近现代,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下,大量的研究专家及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在积极探求“对话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理论成果层出不穷,如:陶行知主张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解放嘴”来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刘庆昌教授指出“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的观点,钟启泉教授主张“教学过程的逻辑就在于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的思想等等,都丰富了对话教学的内涵。这一点,在本文的第一章将有详尽的阐述。然而,就整个教育层面看,不少人,尤其是奋斗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没有认清对话教学的本质意义,依然在“穿新鞋,走老路”,使得对话教在中国的发展举步为艰,甚至成了“聋子耳朵”。所以,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上,为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帮助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走出传统的误区,少走弯路;理论上,有利于构建和谐、开放的课程体系,为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丰富课改的新理念。本文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线索,从对话教学的理论出发,紧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分析对话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实施的现状,调查其中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具有指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