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后期《朝霞》短篇小说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amshao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文革后期《朝霞》短篇小说进行了研究。文章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当时主流意识形进行了话语分析,在乌托邦心态、意识形态的层面上阐明了《朝霞》短篇小说的独特性和造成它同以前文本断裂的原因。借鉴“中断”“突变”的史学研究模式,侧重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文革后期的理论思潮对直接把日常生活政治化的文学产生的作用,同时在对文本的解读中运用类似“长时段”的研究方法把文本形态的转变看作一种自然的,连续性的历史过程。文章认为,文革文学在文学形态上无论如何极端,实际上是埋藏在思想革命里的种子自然结出的果实,它无法割断历史。它表面“异质性”掩盖下的其实是左翼思潮无法解答的两难命题。
其他文献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多元化、开放性的文化接受姿态,使他在文学观念及文学创作中,呈现出矛盾性、复杂性的特点。林语堂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时,自觉地偏爱于中
言情小说在民初的繁荣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伴随着欧风美雨的影响,民初年青人“人”的意识开始了朦胧的觉醒,追求婚恋自主也成为广大青年的自觉要求。但生活于社会转型期的
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文学,不同的文学折射出了不同的文化。严家炎先生说:“文学有地域性,这一事实似乎很早就受人注意。”法国19世纪文学史家丹纳,在他的《英国文学史》引言中
无论人们对鲁迅的作品是褒是贬,我们都不可否认这样的事实:鲁迅凭借艺术的天才,把自己悖论式艺术世界和丰富复杂的心灵浑融地编织在一起,使自己生活时代的人们(包括鲁迅本人)的思
日人佐伯好郎是景教研究专家,在景教研究界享有极高的荣誉,毕生研究景教的他,晚年还自称“景道”。佐伯好郎以后的景教研究界,有人赞赏他的观点,有人对他的观点提出异议,但有一点可
数字技术所造就的网络社会,于人类文明史而言,是全新的。它的技术本体延展规定网络文化分散、动荡、反专注、反意义、虚无并相对的特式。可就是在以追求新异、变化、流动、无意